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有風 有雨 更有晴
--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與中美關係的現狀及前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8 00:25:08  


奧巴馬政府改變了對中國居高臨下的心態
  中評社╱題:《有風 有雨 更有晴--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與中美關係的現狀及前景》,作者:郭震遠(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本刊學術顧問

  ‧中美關係發展變化的歷史事實表明,作為所謂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主要內容的,中美社會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差異,對中美關係的影響,除1989年後的一段時間曾很明顯之外,其餘時間中都比較有限。

  ‧“重返亞洲”是奧巴馬政府“以攻為守”的戰略行動,是通過進攻性的行動,實現保持並爭取強化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的戰略目標。

  ‧奧巴馬政府對中國的定位,正在向“是友非敵”調整。這一定位的調整雖然剛開始,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美國的對華政策將從此進入又一個新階段,中美關係也將由此進入又一個新時期。

  ‧隨美國對華政策向“借重加牽制”的調整,中美關係開始進入一個重要的新階段。中美關係日益明顯地表現出兩個重要特點:第一,中美之間開始形成真正的相對平等關係;第二,中美關係開始處於合作與競爭狀態。

  胡錦濤主席訪美取得重大成功,在國際社會引起了罕見的強烈反響。人們普遍認為,中美兩國正在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開創中美關係的新局面。但就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佔主導地位的對於中美關係的看法,卻是十分嚴峻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看法依據的事實基本相同。這表明,不同看法其實主要是對於中美關係實際情況的不同判斷。本文將對幾個中美關係中激烈爭論的問題進行探討,並據此對當前和未來時期的中美關係做出判斷。

  對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的分析

  在關於中美關係的爭論中,所謂的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嚴重不利影響,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說法。不僅是對於中美之間發生矛盾、衝突最直接的解釋,而且是很多人強調的“隱憂”。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模糊不清的說法。甚麼是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它們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是甚麼?到底有多大?都沒有明確、清晰的界定。以這種說法做為判斷中美關係的根據是不嚴肅的,而且不符合中美關係及其發展變化的實際情況。

  根據對“中美結構性矛盾”實際的使用情況看,使用者一般是將中美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做為中美之間主要的結構性矛盾。另外,近年來也有人,認定作為“新興大國”的中國與作為“現存霸權國家”的美國之間,必然發生爭奪世界霸權的衝突,這也是中美之間主要的結構性矛盾。總之,他們把中美之間,由各自固有的特點形成的差異,如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以及所認定的“必然趨勢”,即“中美必然爭奪世界霸權”,視為所謂的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實際上,世界上任何國家之間,包括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以及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都存在著固有的、長期保持而難以消除的、以及必然發生的矛盾,即所謂的結構性矛盾。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所謂的結構性矛盾是否存在,而是這種矛盾對中美關係影響的性質和程度。

  “中美必有一戰”,是強調結構性矛盾對中美關係具有決定性不利影響的最極端的認識。雖然其他相關認識相對緩和,但它們都認為,結構性矛盾,即社會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以及對於中國將“爭奪世界霸權”的擔心,決定了中美關係只能有暫時的、表面的改善,而不可能有真正的、鞏固的改善,中美之間也不會有真正的鞏固的合作。

  但是,這些認識完全不符合1949年以來的,中美關係發展變化的歷史事實。首先,六十多年來,在中美之間社會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差異始終明顯存在的同時,中美之間的全面、激烈對抗關係,已經逐漸演變為敵意明顯弱化的合作、競爭關係;其次,1979年1月中美建交以來,中美之間一直存在矛盾、衝突,有時還很嚴重、激烈,但引發的原因十分多樣,而所謂的結構性矛盾並不是主要的;第三,1979年以來,儘管一直存在結構性矛盾,但中美之間發生的各種矛盾、衝突,無論是否由結構性矛盾引發,都沒有導致中美關係重新全面、激烈對抗;第四,儘管美國對於中國快速發展,明顯地心存疑慮,但迄今沒有出現重新全面、激烈對抗的跡象。很明顯,1949年以來的中美關係發展變化的歷史事實表明,所謂的結構性矛盾,只是影響中美關係的諸多因素中的一小部分,它們的存在增加了中美關係及其發展變化的複雜性,但沒有也不可能決定或改變中美關係發展變化的基本走向。

  1979年1月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發展變化的歷史事實表明,作為所謂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主要內容的,中美社會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差異,對中美關係的影響,除1989年後的一段時間曾很明顯之外,其餘時間中都比較有限。例如,所謂的人權問題、西藏問題等,都對中美關係有所干擾,但都沒有形成嚴重損害。這表明,中美之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要的各種利益關係,包括共同利益與合作,也包括利益的矛盾、衝突,已成為影響中美關係的決定性因素。這在未來時期的中美關係中,還將有更清晰的表現。所以雖然不應無視社會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以及美國對中國快速發展的疑慮等,但必須首先關注各種利益關係,對中美關係的正面或負面影響。

  美國“重返亞洲”及其前景

  在關於2010年的中美關係、中國安全形勢以及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等問題的爭論中,美國“重返亞洲”,是一個突出的熱點。實際上,2009年奧巴馬政府執政伊始,就明確表明美國將“重返亞洲”。但進入2010年以來,不僅奧巴馬、希拉莉等一再做出“重返亞洲”的政策宣示,更重要的是採取了一系列的重要行動。主要是高調介入所有的重要地區衝突,包括朝鮮半島雙方的新衝突、中日釣魚島衝突、南海問題等;高調改善美印關係;高調支持建立“跨太平洋的經濟夥伴關係”(TPP)等等。所以,人們都認同,“重返亞洲”是奧巴馬政府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行動,而爭論則集中於對於奧巴馬政府實行“重返亞洲”的目的、成效的不同判斷。

  奧巴馬政府為甚麼要“重返亞洲”?一些人明確認為是為了遏制中國,形成對中國的遏制圈。他們的依據是,美國高調介入地區衝突、高調改善美印關係,都明顯針對中國,將對中國形成遏制。顯然,他們認為“重返亞洲”,是奧巴馬政府的進攻性戰略行動,而進攻的目標則是中國。但這一判斷卻是對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戰略意圖的誤判,也是對2010年中奧巴馬政府在亞洲的一系列行動的誤判。實際上,“重返亞洲”是奧巴馬政府的“以攻為守”戰略行動,是通過進攻性的行動,實現保持並爭取強化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的戰略目標。從2009年2月至今的奧巴馬、希拉莉關於“重返亞洲”的多次講話中,明確地宣示:亞洲一直與美國利益關係緊密,而現在和未來亞洲的地位及其對美國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多年來,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有所削弱,這損害了美國利益;保持並爭取強化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是美國重大的戰略利益。很明顯,“重返亞洲”戰略目標必然是,保持並爭取強化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而由於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已經有所削弱,為實現戰略目標,美國只能採取進攻性行動。但是,美國並不是,也不需要與中國爭奪亞洲的領導地位,因為中國現在並不具有亞洲的領導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具有。2010年中,美國在亞洲的行動直接或間接都涉及到中國。但深入觀察就可發現,美國不是利用這些行動遏制中國,而是在謀求保持並爭取強化美國的領導地位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做為亞洲主要國家的中國。例如,美國插手釣魚島爭端,實現強化美日同盟;插手南海問題,恢復並爭取強化美國對東盟的影響等,明顯都是雖然涉及中國,但卻是為了追求強化美國的領導地位。

  2010年中,圍繞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的衝突,美國在西太平洋軍事行動頻繁,並由此強化了美韓、美日軍事同盟關係。一些人認為,運用軍事實力是美國“重返亞洲”的主要方式。但這又是一個誤判,運用所謂的巧實力才是美國“重返亞洲”的重要方式。所謂運用巧實力,就是根據需要與可能,綜合運用美國各方面實力,以獲得最佳的整體效果。運用巧實力,已成為奧巴馬政府推進其外交戰略和政策的最重要方式。這在2010年12月發表的,希拉莉主持制定的美國《四年外交和發展評估報告》中,已有充分論述。從2009年2月提出美國“重返亞洲”以來,希拉莉等奧巴馬政府高官,就一再強調運用巧實力,而且兩年來美國的實際行動,也越來越清楚地表現出對巧實力的運用。實際上,2010年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行動,也是運用巧實力的表現。美國充分利用朝鮮半島北南雙方衝突的時機,通過頻頻出動航母戰鬥編隊與韓、日分別舉行多次聯合軍事演習,而不是對北朝鮮進行直接的軍事打擊,不僅有效地顯示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無可替代的地位,而且對強化美韓、美日軍事同盟有立杆見影的效果。重視運用巧實力,固然反映了奧巴馬政府不同於小布希政府的戰略理念;但在深層次上,也反映了美國依靠某一方面實力,即使是全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實力,也難以在亞洲保持並爭取強化美國的領導地位。所以,重視運用巧實力,也是美國“重返亞洲”的以攻為守內涵的重要表現之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