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胡亂界定中資 惡扣企業紅帽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0 11:09:53  


  中評社台北2月10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日前《自由時報》在新聞報導中,再以“中資色彩濃厚的蔡姓台商”影射旺旺中時集團負責人;對《自由時報》一再以其自行胡亂界定的中資定義,隨意惡扣企業紅帽子,我們認為已嚴重誤導社會視聽,並成為另外一種文革式的白色恐怖。我們在此做一說明並就教社會大眾與《自由時報》。 

  該社論表示,所謂的中資,嚴格的定義是指大陸官方掌控的資金,最直接者當然是大陸官方的資金,再來則是其公營企業的資金;至於間接一點者,則是指某家企業中,雖然大部分資金來自民間,但仍有部分資金來自官方或國企。至於,把所有資金都毫無來自大陸官方或國企,只是在大陸賣產品,掙得的錢,也列入“中資”行列,則是聞所未聞─全世界只有《自由時報》是如此定義中資。 

  依照《自由時報》這個新定義,全台都籠照在中資陰影中。全台一千六百多家上市櫃公司中,近千家已在大陸投資設廠,科技業者更達近九成;過去,大部分台商赴大陸投資是利用大陸廉價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產品以出口為主,大陸成為“世界工廠”。但近年大陸轉型為“全球市場”,民間消費力快速成長,所有台資企業、台商全部都轉而大幅增加在大陸的內銷比重。這些賺大陸市場錢的企業,在《自由時報》的定義中,可全都變成“中資色彩濃厚的企業”了。 

  這些企業在大陸賣產品掙得錢,回台發股息、股利給投資大眾,民眾拿到股利也要繳稅,上至馬英九、下至基層公務員的薪資,都來自政府稅收。所以,依照《自由時報》這種獨樹一幟、特殊的中資定義,豈不成馬英九與台灣公務員領取的薪資,都有中資了? 

  對在大陸成長、茁壯,搶攻市場成功的台資企業,台灣社會一向不吝給予掌聲喝采。大成長城原本只是台灣的中小企業,在大陸發展成雞肉大王;頂新集團以彰化的小食品廠,成為大陸最大方便麵品牌。來自台灣的大潤發深耕大陸十年,已快超越全球零售業巨擘法國的家樂福,成為大陸第一大量販店。其它如台商投資的服務業中還有如達芙妮女鞋、自然美、麗嬰房、歐迪芬內衣及賣麵包的克莉絲汀、餐飲的八五度C、永和豆漿等各種大大小小企業,都在大陸以自有品牌闖出一片天,在大陸立穩腳步後,這些企業也陸續回台投資或掛牌上市,與台灣投資人分享大陸投資利得。 

  我們再以台灣人的驕傲、全球性電腦品牌宏碁為例。宏碁在大陸努力開拓市場,去年底在大陸的個人電腦銷售市占率站上第二名,宏碁賺的大陸錢不可謂少吧?依《自由時報》的定義,宏碁也是中資。宏碁在大陸的銷售非常靈活,強調宏碁是“中國人的驕傲”,強調“國際名牌,本土價值”,依《自由時報》那種封閉、“內視”的本土價值,豈不是“賣台”?而在兩岸金融開放後,連合庫等公營金融機構也赴大陸設點,開始要賺大陸錢,依《自由時報》定義這豈非連公營行庫都己滲入中資了?這種觀點,豈有道理與說服力? 

  旺旺集團的宜蘭食品,以販賣米果為本業,是百分之百的台灣企業;在九○年代開始赴大陸投資,經過廿年的耕耘,以自有品牌成功擄獲大陸消費者的心;在大陸立穩腳步後,回台投資媒體及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在廿年的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一分一毫的資金來自大陸官方、國企,完全是在大陸市場銷售產品之所得。回台投資媒體時,也經政府嚴格審核資金來源,其中完全沒有所謂的中資。 

  不過,《自由時報》對這一切卻視而不見,不斷以其滑天下之大稽的“中資定義”,為包括旺旺集團在內所有在大陸市場成功的企業,大玩戴紅帽子的把戲,錯誤引導社會視聽。我們很疑惑,難道去海外─包括大陸在內打拚,開拓市場、賺當地人錢,再把所得盈餘匯回台灣投資的企業,是不愛台灣、是“中資色彩濃厚”;那些關在台灣島內,惡炒地皮、拉升房價、大賺台灣人錢、讓上班族望屋興嘆的企業,才是愛台灣嗎?這種企業,憑什麼、而且有什麼臉到處為人家戴帽子,亂扣中資帽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