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一中共表”是未來兩岸政治互信的新坐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07 00:23:45  


 
  張亞中先生還指出了“一中各表”的困境,指出兩岸一旦進入政治協商,沒有“一中同表”是不可能達成共識的。也就是說,在主權的論述上,北京幾乎不可能接受“各表”的“各說各話”。

  兩岸有識之士在兩岸關係上還有若干理論,如球體理論,杯子理論,大屋頂理論等等。筆者以為,張亞中先生以其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對兩岸關係的深入和宏觀的把握以及嚴謹細密的學術風格,其在兩岸關係的一系列論述和著述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是令人欽佩的。

  (四)回應張亞中先生

  張先生是主張“一中同表”的,張先生已經看到了“一中各表”的零和困境,還非常有前瞻性地表明了“一中各表”的空洞化趨勢。同時張先生也站在台灣的立場,非常在意“中華民國”的前途命運,進而提出在治理層次上,兩岸是“平等的憲政秩序主體”。

  憲政是與國家連接的法律政治概念。政府可以是憲政秩序的主體,因為國家的治理是通過政府的組織形式進行的,國家是一個完整的主權整體,政府可以是按層級設置或區域設置。大陸是否承認“中華民國”是憲政秩序主體,核心問題就是要把“中華民國”看成一個具有對話資格的對話主體,這個主體就是雙方擱置了主權代表爭議,謹作為中國兩個區域政府的一個方面的代表。在現階段,這種談判機制的設置是否可行,大陸和台灣均未表明立場。筆者認為,大陸方面要有更高的姿態,需要作出政治妥協。這是基於三種現實:一是“中華民國”是歷史上的中國;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並沒有實現完全和充分的政府繼承;三是在一系列重大兩岸和平發展和合作的重大事項上,大陸政府實際上已經和正在與在台灣地區行使治權的區域政府進行了實質的對話和合作。在憲政上承認“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並在政治談判中表現出大陸的誠意和智慧。當然我需要特別指出,兩岸一旦進入政治談判,都要回避和擱置作為國家主權代表的爭議,以共同維繫一個完整的中國。

  張亞中先生的“一中三憲”“兩岸統合”以及在治理層次上,兩岸是平等的憲政秩序主體,並透過統合共同體機制累積共同治理的主張,具有理論的自洽性和前瞻性,但是筆者以為,現階段,可以暫時回避過於複雜的憲政問題(一中三憲)和未來共同治理問題,集中雙方的智慧和誠意,解決好“一中同表”的課題。

  把“一中同表”定位在兩岸是一個中國之內的兩個區域政府,一個是中國北京政府,一個是中國台北政府,兩個區域政府共同宣示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主權共享。

  “一中同表”是大陸處理兩岸關係的政治邀約

  (一)胡錦濤講話是大陸兩岸政策新的政治邀約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是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他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各方政治互信的基礎,什麼事情都好商量。兩岸應該本著建設性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通過平等協商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歷史遺留的問題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繼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

  胡錦濤講話重點強調了四個要點:一是再次確認的具有新意的“一個中國”的表述(內政範疇),回避中國的國家代表權爭議,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二是“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三是在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平等協商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四是繼續反對台獨是兩岸的共同責任。筆者以為胡錦濤講話是大陸兩岸政策的新的政治邀約,台灣將如何作出承諾,球已經在台灣方面了。

  (二)“一中同表”仍然是擱置爭議

  當兩種立場根本無法找到交集的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擱置爭議,就是擱置代表權的爭議,就是把雙方的爭議放在“家”的範疇之中,奠定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共享國家主權的兩岸關係新的政治基石。如果在國際範疇糾纏中國的代表權,兩岸雙方一萬年也談不攏。顯而易見的是,如果是在國際背景下各自表述的結果,不是確認了一個中國,而是顛覆了“一個中國”。

  避免爭議的擴大和兩岸關係的停滯,就是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新思考兩岸政治關係的新表述。所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就是不能另起爐灶,就是要堅定的確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新表述”不能再停留在近20年前的各自表述的立場之上,要以清晰的、雙方都能接受的、與時俱進的精神,重新思考兩岸關係的新表述。

  (三)共同表達兩岸和平發展反對分裂的政治意願

  兩岸通過加深交流,建立互信,鮮明地承認:1911年孫中山先生所締造的中華民國,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以民主共和體制建立的現代國家;20世紀20年代後期以降,因國共兩黨的政治對抗以及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內戰導致的兩岸分裂分治,中國並未實現政府的完全繼承和國家的完全統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的大陸地區行使治權,原“中華民國”的政府,在中國的台澎金馬區域繼續存在,兩邊區域政府雖然對國家代表權存在對立和爭議,但均堅持反對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均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立場。在國家尚未統一之前,雙方理解並尊重各自對中國代表權的堅守,是對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所願意承擔的政治責任。

  (四)“一中同表”的完整含義

  一中同表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共同表述”的含義,即兩岸共同表述雙方一致確認的立場;二是表明兩岸的“共同歸屬”含義,即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歸屬。

  在內政範圍的兩岸政治對話就是“一個國家,兩個區域政府”(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之間的對話,通俗的說,就是關起門來在家對話,解決的是家的事。筆者以為這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預期的。兩岸政治談判應當也可以回避國際外交範疇的中國代表權問題,在未能達成共同的政治意願之前,保持兩岸國際關係現狀。從法理上說,回避國家代表權或保持現狀的本質是兩岸對各自在國際上的國家代表權問題予以擱置(互不提起),以避免出現“兩個中國”的尷尬。

  從大陸既有的立場出發,也考慮台灣的可接受程度,大陸的善意和政治妥協就是在兩岸談判中把自身也置於區域政府位階。兩岸若能達成政治互信,可否把“老三句”擴充為新五句:(1)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2)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3)在兩岸政治談判的範疇內,兩岸政府都是一個完整中國下的區域政府;(4)兩岸政府均一致認同,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5)在國家正式統一之前,並不影響或改變兩岸政府在國際政治外交關係中既已存在的地位”。

  綜上所述,“一個中國,共同表述”是未來兩岸政治互信的新坐標。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2月號,總第15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