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工商時報:正視台灣2百萬人月入不及2萬困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18 14:34:52  


  中評社台北12月18日電/台灣工商時報18日社論說,近年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難以為眾人分享,這已不是新聞,但令人驚訝的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完成的人力運用調查報告,如今台灣每月收入不到2萬元的“有酬就業者”已高達138萬人,比金融海嘯前多出了24萬人。這些民眾的所得水準與基本工資相差無幾,一人生活,已屬艱辛,若要養家,更是談何容易。

  社論說,事實上,今天台灣每月收入不及2萬元者還不止這138萬人。因為上述的138萬人只是就業者中“有酬就業者”的部分,而就業者除了包括僱主、受僱者、自營作業者這三類“有酬就業者”外,還有為數可觀的“無酬家屬工作者”,估計台灣目前無酬家屬這類就業者,仍有60萬人。

  當前台灣月收入不到2萬元的就業人口到底有多少?除了138萬個“有酬就業者”之外,得再加上近60萬個“無酬家屬工作者”,因為他們在家幫忙,沒有拿任何薪水,莫說2萬元,也許父母只給幾千元的零用錢而已。兩者加總後可以發現,如今台灣月收入不及2萬元的就業人口,已將近200萬人之眾。

  社論說,我們無意誇大台灣中產階級陷入貧窮的問題,但事實卻不容我們輕忽。也許有人會質疑上述的數據,認為200萬人是高估的數據,為了解答這個疑惑,我們可以再看另一份經常為政府高層引用的“家庭收支調查”。這份報告同樣指出,98年所得收入者年所得未達24萬元者(即月所得低於2萬元)已高達220萬人。雖然所得收入者與就業者的定義有些出入,但這兩份報告卻同時指明一件事,那就是如今台灣就業者中月收入不及2萬元的人口,大約就在200萬人左右。

  這項數字其實在提醒我們,台灣工作貧窮(working poor)的問題日趨嚴重。同樣工作一個月,有人收入豐厚,但卻有200萬人只能拿到如此微薄的所得,貧富差距之嚴重,已不容執政當局雲淡風輕地看待,不著邊際地漫談。試想200萬人月收入不到2萬元,這項數據還不夠令人震撼嗎?有多少家庭悲劇正在這項數據下醞釀發生?若“行政院”“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真正了解問題的嚴重性,還能坐視經濟成長的果實全歸贏者圈的少數人享有嗎?  

  社論說,報載今年前3季台中海關進口了1萬2千多輛高級房車,較上年同期成長近一倍,平均每輛車的價格是200萬元。這告訴我們,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逼近10%並非憑空臆測,只是成長果實歸少數人享有罷了。而所得分配之所以如此失衡,以致貧者益貧、富者益富,政府未能量能課稅,善盡租稅的正義,難辭其咎。

  這些年租稅對所得重分配產生了多大的改善效果?我們從歷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可以發現,98年政府的稅收只讓五等分位高低所得差距縮小0.13倍,創下近6年最低。按理說,政府的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及土增稅皆採累進稅制,本身已具改善貧富差距的機制,但近年來這些累進稅的精神,已被各種為促進投資、避免資金外流等冠冕堂皇理由而採行的減免稅措施抵消殆盡,這也就難怪如今賦稅對於改善所得差距的力量會如此微弱。

  社論說,“行政院”“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已經運作了近四個月,至今仍在紙上談兵。所以提不出具體對策,不是心中沒有腹案,而是主事者沒有做歷史抉擇的勇氣與擔當。要說改善所得分配的策略,早在2001年的經發會、2006年的經續會、2009年的賦改會,分別提出的研究報告已是汗牛充棟了。但在選舉考量下,這些年不論藍、綠陣營都是勇於減稅,怯於加稅。在如此扭曲的稅制下,台灣所得差距豈有不擴大之理?  

  持平而論,台灣今天貧富差距之所以擴大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全球化經濟的力量使然,第二是賦稅制度失去昔日量能課稅的功能。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政府自然不可能阻止企業赴海外投資,但政府必須健全法制保障勞工的基本權益,以放緩工作貧窮的速度,此外更應透過租稅的力量進行所得重分配。須知,一旦賦稅沒有善盡導正市場分配的功能,以今天全球化的趨勢估計,不消幾年,台灣的貧富差距將如脫韁野馬,瀕臨失控。

  社論說,老子曾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改善所得分配的哲學盡在其中;但他接著又說:“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看到這兩句話不禁令人感慨,近十年政府所做的幾乎都是“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事。我們深盼政府大員們午夜夢迴時,能多想想這200萬個工作者及其家庭的處境,在天道與人道之間,儘速做個抉擇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