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牛肉面:真功夫硬道理的滋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13 11:54:43  


  中評社香港12月13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一位台灣作家描寫過這樣一個場景:1950年的台灣某鎮,一名隨軍遷台的主婦手托用香蕉葉墊著的牛肉走過,引來巷子里眾人的注目和驚訝。因為當年台灣許多當地人是不吃牛肉的。

  前幾天,每年都辦的牛肉面節在台北登場。台北市長郝龍斌說,台灣從五星級飯店到街邊,到處都能找到牛肉面,牛肉面是平民美食。此言不虛。何止台灣?美、英、澳的許多牛肉面也被稱為“台灣牛肉面”。不經意間,大陸許多城市的面館也都加上了“台灣牛肉面”的招牌。

  第一碗台灣牛肉面是誰做的?我較真地問過好幾個台灣人,他們都笑著回答不上來。被廣泛認可的說法是1949年到台灣的四川老兵,艱難求生想起家鄉的小吃小碗紅湯牛肉,不過在湯里煮上面條的似乎不多見。老兵靈機一動,就在台灣做起了牛肉面。此後,其他的老兵也紛紛結合自己家鄉的口味支上面攤,不同風味的牛肉面由此成為各地遷台人家的吃食,還慢慢地被不吃牛肉的當地人接受和喜愛。到今天,就成了台灣美食之一。

  在台灣,幾乎每條街都有人家以面館為生,川味、紅燒、清燉、番茄……多種口味,半筋半肉、澳洲牛肉的不同選料,把面變成了美食,把面煮成了學問。彈指一揮間,牛肉面由老兵手里未出閣的鄉下姑娘變成了台灣的“公主”。

  作為大陸人,每次吃台灣牛肉面我都琢磨牛肉面的另一種滋味:進取的滋味、求精的滋味。我們每個人手邊都有一碗普通的面,但我們珍惜了嗎?研究了嗎?苦幹了嗎?先不提將一碗面做成名產,做成產業,至少幼年時老祖母樸素的教訓:“幹什麼就得像什麼”,成人後我們都做到了嗎?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心態,求高求大求洋,求一夜速成,結果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了洋快餐:光鮮、快速、沒營養。驀然回首,原來一碗普通的面里有真功夫、硬道理,只要踏實肯幹,不再假大空。去吃碗台灣的牛肉面吧,琢磨一下面外的滋味,也許我們真能獲得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