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民進黨要確立穩定不對抗的兩岸路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29 08:53:24  


  中評社台北11月29日電/旺報今天社評指出,這次五都選舉的結果,可說充分展現了選民的集體智慧。在席次上,藍三綠二的結果,讓政局維持相對的安定,讓國民黨暫時穩住了陣腳,避免可能的黨內動盪與鬥爭,使得國民黨能在比較和緩的政治局勢下,繼續進行改革,並堅持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民進黨在得票上超過國民黨,在南二都獲得壓倒性勝利,在大台中大幅躍進,在新北市創造百萬票佳績並拉近得票率的差距,同時,在市議員選舉中,國民兩黨席次拉平,民進黨在得票率上大幅成長,這一連串的數字,不但給了國民黨極大的警訊,也預留了民進黨未來成長進取的空間。從促進台灣政黨政治良性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結果無疑是積極而正面的。 

  這次五都選舉,民進黨“雖敗猶勝”,在選後,該黨如何解讀選舉結果,在檢討之後會走上怎樣的路線,對該黨的前途乃至於台灣福祉、兩岸和平都有重大影響。 

  和2004年到2008年的歷次大選相比,民進黨這次選擇走一條新“新中間路線”。從選戰剛剛開打的5月底到在9月中以前,多數綠營政治人物還陷溺在“反ECFA”情緒之中。但最晚到9月底,民進黨中央已把競選主軸定位在“治理能力之爭”,用蔡英文主席的話來說“就是要回歸到地方政治的本質,也就是選出好的首長、有好的地方治理”。 

  從批評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民進黨有意迴避了兩岸議題、統獨之爭,不正面闡述該黨的主張。從理解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在民進黨內對“中國政策”尚無定論的情況下,輕率捲入兩岸政策之爭只會讓民進黨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另方面,在力爭北二都的大前提下,突出治理能力,降低選戰層次,也是揚長補短的自然選擇。 

  除了在戰略上將選戰定位為“對政黨治理能力的一種檢驗”外,同樣重要的是蔡英文、蘇貞昌的選舉策略。兩人一反過往的“割喉”、“撕裂”戰術,轉向強調選舉“不應該是一種對抗,也不應該是一種撕裂”,聲稱要超越藍綠,告別對抗。兩人善用溫暖的色系、柔性的集會、新興的媒體,和動人的音樂,以庶民幸福生活為訴求基調,成功打動許多選民,尤其是都會中產階級和年輕選民,形成一股風潮。 

  當然,不容諱言的,連資深民進黨政治人物都承認,這樣的選戰打法主要還是一種“策略性”的作法,不代表民進黨整體的轉型。更多的藍營支持者會認為,這不過是民進黨的一種“偽裝術”、“化妝術”。 

  然而,比較值得欣慰的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選後表示,她相信“民進黨這一次,能夠以不激情的選舉模式、和回歸庶民生活與弱勢關懷的公共政策,展現出不一樣的政黨形象與政治文化”,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並且會一路堅持,直到民進黨得到足夠的社會信賴。”蘇貞昌也表示,這樣的選舉方式“會成為典範,成為主流價值”。如果真是蔡蘇兩人的肺腑之言,如果蔡英文能持續以這樣的方向帶領民進黨,該黨終將走上一條康莊大道。 

  眾所周知,民進黨內生態複雜、存在不同派系和不同政治路線的主張者,面對北二都選戰的失利,不同立場、不同政治盤算的民進黨人會有不同解讀。有人會傾向這反映北二都選民結構的僵固化,新“新中間路線”也無法撼動這個結構,民進黨不應淡化政黨色彩,不該降低意識型態訴求,應該重回所謂“本土路線”,以“棄馬保台”的強烈訴求來對抗“傾中賣台”的國民黨。 

  如果民進黨人抱持這樣的舊思維,2012“總統”大選將必敗無疑。林濁水先生已經精準的點出,民進黨的問題在於“轉型仍未受到充分信賴”,所以包括“一顆子彈”在內的選舉突發事件,最後讓“已轉向民進黨的中產階級選票突又抽手”。 

  在選後,理性、務實而有遠見的民進黨人士應該堅定的走好新“新中間路線”,尤其應該深入廣泛地討論尚未出爐的“十年政綱/兩岸篇”。蔡英文主席在選前已經表示,民進黨深刻體悟到中國的崛起,“因此除了會維護主權立場外,也必須和中國維持穩定的關係,不能讓它惡化到變成一種對抗關係”。我們期待蔡英文這條“穩定但不對抗”的兩岸路線能夠早日具體化並落到實處,真正成為該黨上下的共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