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進黨轉型的困境及前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19 00:28:53  


 
  其二,派系因素。民進黨組織與權力結構“派系共治”的特點,使得政黨運作的實際情形則是:若不出現類似陳水扁式的“強人”,派系之間相互牽扯制約便是常態,政黨任何重大政策、路線、組織體系變革都將舉步維艱。蔡英文不是“強人”類型的黨魁,在黨內也沒有明確的派系歸屬,她實際上是依靠新潮流的支持以及各派系相互鬥爭妥協才順利當選並連選連任。目前對外以“台灣新社會智庫”名義公開運作的新潮流系,其強調的三大主張包括“台灣獨立”、“群眾運動”及“社會民主主義”等,在意識形態與策略路線方面正居於黨內主流地位;另一方面,以辜寬敏、蔡同榮以及扁系人馬等為代表的“台獨”基本教義派,雖非黨內具體派系,卻因激進“台獨”主張成為“深綠”代表,儼然成為民進黨的“政治正確”,深刻影響甚至左右著民進黨的政治主張與策略路線,任何想要改走溫和路線的主張,都將遭到無情的批判。

  其三,政黨屬性因素。民進黨前身是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黨外勢力”,性格上本來就具有極為強烈的反體制特質;後來“台獨”主張逐漸演變成為民進黨的“基本綱領”,推動“台獨”運動、建立所謂“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就是要摧毀現行體制,這也清楚地表明民進黨的反體制屬性。蔡英文稱“中華民國”為“流亡政府”也是“反體制屬性”的表露。正是因為具有反體制屬性,使得民進黨為了實現其政策主張,可以不惜破壞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走激進路線、作焦土式抗爭。

  其四,選舉因素。在台灣“選舉掛帥”、“勝者全拿”的政治文化中,政黨成了選舉機器,理念與主張變成是與對手形成區隔甚至是攻擊對手的口號。為了勝選,民進黨常常使用“統獨”、族群、省籍等意識形態議題作為攻擊對手的利器,其結果是使台灣選民分裂成“藍綠”兩大板塊,整個社會被無情地撕裂並隱藏著不穩定的因素。因此,每當選舉臨近,民進黨一方面為了“鞏固泛綠基本盤”,便會伺機向“深綠”表忠,冒出一些“出軌”言行;另一方面,為了向中間選民示好,又會喊出一些“良性競爭”、“理性問政”之類的口號。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可以看到蔡英文及其他民進黨政要經常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前後不一、自相矛盾均可以全然不顧。兩年多來,台灣依然選舉不斷,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急需通過勝選來鞏固政黨團結、穩住泛綠選民、提升士氣實力,只能繼續走操弄意識形態的老路,政黨改革與轉型大多流於口頭甚至只是爭取中間選民的幌子。

  民進黨轉型的出路與前景

  政黨轉型理論認為:政黨在社會變化的壓力下主動或被動地實行轉型,其實質是為了使黨擺脫正在到來的已經可以感覺到的危機或者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防止黨的衰落甚至是衰亡。政治危機理論認為危機分為三種情況:能夠被解決的短暫的政治問題,長期的政治困難,政黨發生無法解決的內部矛盾而解體。選擇轉型的政黨所遇到的危機,基本上屬於前兩種情況。

  從下野兩年多來的實踐看,在蔡英文領導下,民進黨只不過做了黨務方面的些許改革,根本談不上政黨的全面轉型。黨務方面的改革,部分解決或暫時緩解了一些能夠被解決的短暫的政治問題,如“清廉形象”問題、“人頭黨員”問題、“派系鬥爭”、“世代交替”問題等,但長期的政治困難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或根本的解決,如“台獨”意識形態、暴力激進路線、反體制屬性等問題。然而,弔詭的是,沒有全面轉型的民進黨,卻相繼獲得2009年底縣市長選舉和四次“立委”補選的“五連勝”,基本上穩住陣腳,止住了下滑的趨勢。

  究其原因有四:其一,島內“兩黨制”格局基本形成,島內民意需要一股制衡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政治力量,民進黨作為制衡國民黨最大政治勢力的地位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被取代;其二,島內選民結構“藍綠對峙、藍稍大於綠”,精於選舉的民進黨通過包括改革提名方式、初選取消黨員投票、推薦實力參選人、加強文宣攻擊等方式,激發泛綠選民的投票熱情,較成功地做到了“穩住了基本盤”;其三,馬英九執政績效未能如選民預期,加之民進黨利用“八八水災”、“美國牛肉風波”等事件,給馬團隊貼上“無能”標籤,甚至宣揚“陳水扁無賴,馬英九無能,無能比無賴更可怕”等論調,使得選民對國民黨失望情緒明顯上升;其四,國民黨加大黨務改革力度,與地方黑金、財團、派系等勢力脫,屢屢造成基層整合失敗,也給了民進黨趁虛而入坐收漁利的機會。也就是說,民進黨下野後並未進行全面轉型,其所取得的“五連勝”並非因為重獲島內民眾認可,而主要是拜泛藍民眾因對國民黨執政不滿而不投票所賜,民進黨在這幾次選舉中的得票數始終局限於泛綠基本盤即是證明。如果民進黨就此以為無需轉型也能取得勝選,甚至2012年或在2016年即有可能獲得重新執政的機會,那麼,民進黨很可能錯失全面轉型的好時機,而無法解決“長期的政治困難”。

  如果說過去的兩年多時間,民進黨的首要任務是完成黨內整合,避免分裂,走出低谷,那麼蔡英文已經做到了。但從長遠看,其實民進黨仍然站在一個歷史的關鍵點上,依然面臨拒絕轉型或徹底轉型的決擇。

  民進黨如果選擇拒絕轉型,那麼,很可能成為永久的反對黨。如拒絕轉型,民進黨可以繼續用“台獨”基本教義作為黨的“政治正確”,通過“議會與街頭”相結合的焦土抗爭路線,來達到團結黨內各派系、穩住泛綠基本盤的目的。畢竟在島內“兩黨制”基本確立、選民“藍綠對峙”的結構下,民進黨只要固守基本盤,就足以成為制衡國民黨的最強大政治勢力,甚至是國民黨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但問題是如果不轉型,民進黨將難以突破基本盤,很可能淪為永久的反對黨。正如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所言:民進黨有40%堅定的基本盤,這是鐵板一塊、打死不跑的支持群;蔡英文帶領民進黨要爭取到10%有可能支持民進黨、但也可能轉向支持國民黨的中間選民。如果不能爭取到10%中間或不確定選民,民進黨將永遠在野。大陸知名學者陳孔立也明確指出:民進黨如果堅持深綠路線,就可能守住基本盤,延續“台獨”的香火,繼續充當“泛綠”的盟主,但也就可能長不大,8年執政被深綠“綁架”無法擴大社會基礎,不能得到過半選民的支持。如今在國民黨當權的條件下,民進黨如果甘守“深綠”的基本盤,而不去爭取中間選民,則可能淪為長久的反對黨,難有再上台的機會。

  民進黨如果選擇全面轉型,那麼,就有希望重新獲得執政機會。顯然,民進黨並不會甘於做“永遠的反對黨”,蔡英文表示,“五都”之戰是民進黨“第二次地方包圍中央”,民進黨下階段希望重回“中央執政”。民進黨若想重新執政,則必須脫胎換骨、進行全面徹底的轉型,而全面徹底轉型必須正視現實,正視島內主流民意“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現實,正視大陸和平崛起、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的現實,正視當今世界主題是“和平、合作、發展”的現實,必須徹底拋棄“台獨”基本教義,重新調整兩岸思維與大陸政策,必須徹底放棄激進暴力路線,回歸體制內進行“理性競爭”,唯有如此,民進黨才有可能突破“泛綠”基本盤,爭取到半數以上選民支持,重新獲得執政的機會。

  何去何從,做何選擇,盡在民進黨一念之間。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11月號,總第15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