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十一五”啟示錄:中國面臨二次改革十字路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09 15:01:43  


  中評社北京10月9日電/《半月談》看文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方式轉型的主要挑戰不是經濟社會本身,而是政府轉型與政府決策,新階段改革發展全局對政府轉型的依賴性全面增強。文章說,“十二五”要以政府轉型為主線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範圍、權力運作方式、利益配置結構、責任和義務等明確下來,逐漸使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進一步制度化。全文如下:

  “十一五”改革發展成果突出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最近開展的專家問卷調查顯示,79.10%的專家認為“十一五”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56.78%的專家認為在局部領域有所突破。

  “十一五”時期,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地實施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一攬子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投資消費增長趨於協調,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改革開放積極推進,就業持續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總體良好。

  “十一五”時期,我國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突破進展,反金融危機取得明顯效果,單項改革有明顯突破。特別是農村改革使農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務改革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設得到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十一五”時期被譽為“民生五年”。

  部分改革仍進展緩慢

  儘管“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制約經濟平穩運行的矛盾和問題還不少。在一些領域改革進展仍然緩慢,改革任務仍十分艱巨。因此,必須冷靜觀察、科學判斷、未雨綢繆、把握時機。

  例如,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仍沒有得到扭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所強化,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步履緩慢。主要表現在結構性問題突出,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尤其是在反危機的特定時期,以投資為重點的刺激政策成為保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客觀上導致發展對改革的依賴程度在下降,制度變革促進發展的空間在壓縮,包括投資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在內的結構性問題沒有明顯改善。

  總體而言,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有實質性改變。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例如,以追求經濟總量為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途徑,以土地批租和發展重化工業項目為主要特點,以行政干預和行政推動為主要手段等等。在內外發展條件急劇變化的背景下,“十二五”發展方式轉型與變革的任務更加艱巨。

  在部分領域改革取得突破進展的同時,一些涉及多部門的綜合性改革成效不大。例如,壟斷行業改革滯後;財稅體制改革未能如期啟動,積弊日增。另外,行政體制改革滯後,尚未有大的突破。大部門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還處於職能調整的階段,中央與地方關係仍未得到理順,創新體制的運行效率並未有明顯的提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