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共同利益的結構與實踐路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08 00:12:29  


走共同發展之路,兩岸和平發展呈螺旋式前行。
 
  (二)兩岸政治性共同利益

  按政治敏感程度區分,兩岸政治性共同利益可以區分為低政治性共同利益與高政治性共同利益。兩岸兩會事務性協商中簽署的部分協定如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司法互助等屬於低政治性共同利益範疇。兩岸雙方高度默契地實現了連戰出席APEC峰會、台灣以“中華台北”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年會(WHA),拓展了兩岸同胞在國際上的共同利益。這些低政治性共同利益對於兩岸高政治性共同利益的培植具有重要功能,包括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發現、挖掘、培植兩岸高政治性共同利益的增長點等。人們普遍相信,兩岸經由低政治性共同利益的磨合、培植後,可較為順利地逐步進入高政治性利益的醞釀與滋養。

  當前兩岸雙方關注的政治議題如協商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簽署和平協定等,屬於高度敏感的政治性議題。兩岸雙方如何共同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領域培植更多的共同利益,也是高度敏感的政治性議題。出於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迫切需要在上述高政治性領域內培植兩岸的共同利益。但培植高政治性的共同利益,兩岸沒有現成的經驗、法則可以借鑒、參考,需要發揮兩岸同胞共同的智慧,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找到解決之道。馬英九今年以來多次強調以兩岸共有的中華文化尋找解決途徑,他向兩岸同胞明示他“不是消極地維持現狀,而是積極爭取一段足夠長的時間、一個足夠長的歷史階段,讓台海持續和平發展,讓兩岸人民透過經貿、文化各方面的深度合作與交流,讓雙方能夠深度互動交流,增進瞭解,淡化成見,並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為兩岸爭議尋求一條務實可行的出路。”(注8)

  當前,兩岸政治性共同利益的培植尚處於起步、摸索階段,雖有所收穫,呈現一條由低到高、由易而難、由簡入繁、逐漸穩步發展的通道,但兩岸政治性共同利益的培植必定是一條漫長、坎坷、荊棘之路。

  推動兩岸關係永續發展,基礎在於非政治性的經濟、文化、社會、生存發展的共同利益,關鍵在於培植更多政治性共同利益,特別是要在高政治性共同利益方面有更多的利益共同點、增長點,以利於積累經驗、營造氛圍、創造條件,早日破解兩岸關係政治難題。

  兩岸共同利益的障礙

  雖然兩岸關係已步入了和平發展的軌道,但由於兩岸分隔六十年,影響兩岸共同利益發展的障礙千絲萬縷,既有台灣內部的障礙,又有來自台灣外部的阻隔。逐步削弱、消除阻礙兩岸共同利益增長的不利因素,化阻力為助力,是現階段培植兩岸共同利益的當務之急。

  1、民進黨、“台獨”分離勢力的阻撓、牽制。民進黨仍保有40%左右的基本盤,島內“台獨”勢力活動依然猖獗,民進黨習慣站在大陸的對立面、站在兩岸共同利益的對立面思考、處理兩岸事務,陷入“逢中必反”、“抹紅”對手、亂扣“帽子”的制式反應,對兩岸共同利益的成長構成極大危害。

  2、台灣“主體意識”的障礙。台灣“主體意識”本質上只是樸素的鄉土意識,不等同於“台獨”意識,但容易被誤導為對抗大陸的“台灣優先意識”。縱使馬英九也不斷強調“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先連結台灣才有中國”,每當兩岸利益發生衝突時,只講“台灣優先”,不顧大陸方面的利益,甚至以損害大陸利益作為獲取台灣單方利益的手段。可見,這種台灣“主體意識”對兩岸共同利益的培植構成重大障礙。

  3、台灣歧視性法律法規的障礙。出於規範、限制兩岸交流的需要、防範大陸“滲透”的政治考慮,台灣當局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兩岸交流、歧視大陸民眾、大陸黨政部門、團體的規定,剝奪、限制大陸同胞、大陸方面的利益,從而給兩岸共同利益的培植、成長構成政策法規上的種種限制。

  4、台灣與大陸長期進行軍事對抗。台灣軍方向來以解放軍為假想敵,長期整軍備戰、以武拒統。陳水扁時期制定所謂“有效嚇阻、決戰境外”的攻擊性戰略,馬英九當局則改採“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守勢戰略,但大肆對美軍購,積極研發攻擊大陸沿海城市甚至內陸的導彈,對大陸安全構成重大威脅。顯而易見,台灣對大陸的軍事對抗嚴重阻礙了兩岸共同軍事利益、共同戰略安全利益的成長。

  5、國際反華勢力的插手干擾。以美、日為首的國際勢力對於兩岸和平發展懷有複雜的情緒。一方面,它們樂見兩岸關係緩和,意圖從中可以分享到和平“紅利”;另一方面,美、日等國擔心兩岸聯手,“威脅”到美、日在亞太區域戰略利益,因此美國亟需構築“亞太版北約”,對中國模塑“C”字滿月形包圍,進行新一輪的戰略遏止。預計美、日等國將極力阻撓兩岸共同政治、軍事、安全、戰略利益的發展,以此維護其自身的戰略利益。

  面對上述兩岸共同利益的諸多障礙,需要兩岸同胞本著同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精神,思考民族長遠利益,從兩岸共同需要出發,破解各種制約,強化共同利益,形塑共同關切,弱化、削弱乃至消彌分歧,推動兩岸共同利益永續發展、螺旋上升。

  兩岸共同利益的實踐路徑

  培植兩岸共同利益,既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支柱,又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路徑。不斷鞏固、擴大現有的兩岸共同利益格局,並在既有的基礎上培植更為多元、寬廣、綿密的共同利益,拓寬領域,提升層次,經由兩岸非政治性共同利益的成長,逐漸導向兩岸政治性共同利益的培植,這是目前發展兩岸關係的當務之急,也是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的必由之路。胡錦濤總書記高度重視兩岸共同利益的培植,在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夕會見連戰等台灣各界人士時,主張增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動力、激發和平發展的生命力、提高兩岸經濟的競爭力、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獲得台灣各界人士的熱烈迴響。(注9)台灣大學張亞中先生提出了實現兩岸共同體的七個夢想,倡儀兩岸應著手開展文化統合、貨幣統合、經濟統合、身份認同、安全認同、國際參與以及和平框架等七項統合工程,最後實現兩岸整合。(注10)兩岸同胞是培植兩岸共同利益的行為主體,應當激發廣大同胞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一)共同發展、共同成就、共同分享。

  兩岸雙方首先應確立兩岸共同發展、共同成就、共同分享之路。面對全球化與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兩岸應攜手應對外在挑戰;基於同胞情誼,兩岸更應走共同發展之路,有效整合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以及政治、軍事、外交、安全、戰略資源,實現雙贏。海峽兩岸分隔分治六十年,基本上走各自發展之路。面向未來,兩岸有必要、也有條件走共同發展之路。台灣有人呼籲:“通過共同發掘、創建當前‘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中所具的進步價值與理念,進一步構建具有共利性格和共同成就的‘兩岸共同家園’目標與前景,一同參與此涵蓋大多數人民利益的偉大歷史事業。”(注11)兩岸有關方面有必要調整戰略、調整決策思維,透過兩岸聯手、共同發展,實現“兩岸十年”願景,成就兩岸盛世。(注12)大陸在規劃發展綱要時,要將台灣納入到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來;台灣在制定所謂“黃金十年”規劃時,也應自覺地加入到大陸的大國發展戰略中來。(注13)兩岸有關雙方可透過國共平台、兩岸兩會、“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等機制平台,加強溝通、協商,為兩岸共同發展制定切實可行方案。兩岸雙方應成立共同利益協調機制,共同規劃、指導、培植共同利益,並依循關懷民生、照顧弱勢的原則合理調節、分配共同利益流向,讓更多的基層而非上層、普通民眾而非財團分享兩岸共同利益。

  (二)循序漸進、上下結合、官民協作。

  培植兩岸共同利益須遵循二個原則。推動程式上,採取“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邊緣後核心”、“由低到高、由簡後繁、由外而內”的推動路徑,循序漸進,把握節奏、穩步發展。操作策略上,應遵循兩岸政府規劃、引導,兩岸基層、民間跟進落實的原則,上、下結合,官、民協作,全民參與,共同分享,共同推進共同利益的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