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環球時報刊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祝曉蓮的文章說,由於看好“中國機會”,美國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投入巨資進行戰略布局。中國的糧食安全將受到挑戰。中國政府需在戰略層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科技投入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大力發展現代化糧食物流業,推進糧油產業化進程,建立起我國企業自主控制的糧油產業鏈。
全文如下:
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仍在持續,經濟恢復較快的中國被美國企業視為了長遠發展的機會。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0財年上半年,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達到106億美元,增長近30億美元。中國成為美國農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
由於看好“中國機會”,美國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投入巨資進行戰略布局。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日本及韓國幾家企業組建的合資公司,正投資兩億美元在美國西海岸興建全球規模最大的糧食出口基地,該出口基地的目標是中國等亞洲市場。
美國企業眼中的“中國機會”對中國意味著什麼?筆者認為,首先是中國的糧食安全將受到挑戰。一是外國農產品的進口無疑會對中國農民和企業造成衝擊,因為美國並不滿足於目前的對華農產品貿易順差,他們還野心勃勃地盯著中國大宗農產品市場。目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正就一項申訴進行調查,針對的就是中國的糧食進口僅限於幾種產品。中國的糧食安全面臨的第二層挑戰,是跨國糧商在中國糧食產業鏈上的投資布局。據調查,豐益國際和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簡稱“ABCD”)四大跨國糧商都把中國作為企業擴張的重要目標,逐步在中國國內建立了上下游完整的糧食產業鏈。
目前,中國66%的國內油脂企業、85%的大豆壓榨能力已被外資所控制,如豐益國際旗下的益海集團已占有國內整個食用油市場的40%。從2005年起,益海集團開始將投資方向轉向米、面等加工領域,分別在山東、河南開工建設小麥收購、加工企業,還相繼到四川、黑龍江、新疆等地考察。此外,跨國糧商還利用其資金、品牌、管理等優勢,控制從種子、化肥等生產環節到運輸、倉儲等流通環節的整個產業鏈條。益海集團就先後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船代等輔助公司。
值得警惕的是,跨國糧商在中國實施的經營戰略與其在拉美的方式如出一轍。美國邦基公司目前在巴西擁有200多座糧倉,以及多個批發中心、糧油加工廠、化肥廠、飼料廠和專用碼頭;嘉吉在巴西擁有32個加工廠、96座糧倉和10座海港碼頭。跨國糧商正是通過控制巴西大豆的加工、倉儲、運輸和出口等環節,控制了整個大豆產業鏈。數據顯示,巴西大豆的84%被四大跨國糧商收購和出口。阿根廷本是南美國家成功的農業典範,但在推行了轉基因大豆後,由於種子和農藥都要從美國孟山都公司購買,不到10年時間裡,阿根廷就喪失了糧食自給能力。機械化單一種植大豆的農作方式,迫使數十萬農民離開土地,貧困人口激增,阿根廷的貧困率從1970年的5%激增到2002年的51%。
因此,針對美國企業極力抓住“中國機會”而推進的一系列舉措,中國應保持足夠的清醒。儘管從目前來看,外資在中國糧食加工、流通領域的份額還十分有限,但其盈利水平高,發展潛力巨大,我們決不能輕視。中國政府需在戰略層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科技投入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大力發展現代化糧食物流業,推進糧油產業化進程,建立起我國企業自主控制的糧油產業鏈。
中國的糧食安全需要中國的農民和企業來捍衛,因此我們必須提高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傳統農民向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轉變,同時促進農業規模經營,讓專業大戶、龍頭企業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對國內的糧食龍頭企業,政府應在政策、資金、經營等方面予以傾斜和支持,鼓勵其做大做強,應對跨國公司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