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文化的異同與影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3 00:15:16  


兩岸文化同宗同源,但也“同中有異”。
  中評社╱題:兩岸文化的異同與影響,作者:俞新天(上海),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台灣研究會會長、研究員

  作者指出,經濟利益當然是兩岸關係的基礎,但是經濟關係必須在非經濟的環境中運行,文化理解則為它注入潤滑劑。政治難題的破解,軍事互信的建立,和平框架的形成,國際空間的拓展,如果沒有文化的支撐,恐亦徒勞無功。在兩岸的文化認同中存在著複雜性,概而言之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兩岸人民正因為對於文化異同的看法不同,阻礙了相互理解。如不廓清迷霧,就會進一步影響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

  兩岸文化同中有異應互相理解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台灣文化是中國文化(或中華文化)的延續發展,殆無疑義。從大文化的傳統上看,儒釋道的哲學是兩岸中國人的精神圭臬,尤其是儒家思想倫理道德,更經過歷代政府的提倡而深入精英之心。從小文化的傳統看,語言、文字、經濟、生活、宗教、習俗、戲曲、音樂、美術、工藝、技術等等,兩岸普通百姓浸潤其中,成為中華文化的活載體和傳承者。正因為如此,除完全陷於意識形態迷障的人外,絕大部分台灣人都承認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稍有知識的人都明白,台灣真搞“去中國化”,必定摧毀台灣的文化根基。

  簡單地看待兩岸文化的相同性是不對的,台灣與大陸的文化也有差異性,應當說是“同中有異”,可以概括為歷時性文化差異和同時性文化差異。

  首先是歷時性文化差異。歷時性文化差異指的是雖然今天各種文化處於同一時空背景下,但是由於其現代化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是現代化的大飛躍,它不僅使生產方式、社會關係發生根本變化,也使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休閒娛樂等文化內涵發生根本變化。經過現代化的洗禮,產生了在全球都十分類似的工業文明和通俗文化。經過現代化的洗禮,改變了前現代文化和宗教中束縛個人發展、歧視婦女等特定人群、君權神授等傳統價值觀,培養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新價值觀,現代化的成功也使社會有意願和能力更好地保護和發揚文化傳統。

  眾所周知,台灣的現代化比大陸發展得早,特別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台灣的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台灣在完成現代化轉型時,其社會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台灣的教育程度、大學生比例、社區文化設施等各方面都進入了世界先進水準。從文化思潮上看,台灣基本上與西方主流思潮同步。90年代在蘇東巨變、冷戰結束的背景下,台灣成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弄潮兒。在狂飆突進的全球化影響下,台灣精英進一步認同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價值觀。同時也像其他地方一樣,台灣文化的本土化也迅速高漲,人們更加珍惜本土文化,保護和發揚它,不使它被全球化所沖走。在保護和發揚本土文化時,文化多元化的觀念在台灣更深入人心,不同族群、宗教、地方的文化都有人研究、呵護與創新。

  大陸的現代化曾屢受挫折,直到最近30年改革開放,才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大陸的文化現代化正方興未艾。從觀念上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個人自強自立的意識已擺脫了單位的束縛和家庭宗族的限制。法治、平等、人權、民主在人民的思想中愈益重要。基層選舉、非政府組織活躍、社區自治,都在培養民主的成長。尊重和保障人權已寫入憲法,並也幫助了人民爭取和維護自己的權利和權益。從思潮上看,改革開放初期“全盤西化”的“河殤派”曾喧囂一時,經過蘇東巨變和六四風波,大陸的精英和民眾深感,要摸索出自己獨特的道路,必須匯通古今中西的文化。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的步伐加快,政府和人民愈益重視文化建設。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從十年浩的完全否定文化傳統到重新認識文化傳統,積極推動文化轉型。

  由於兩岸人民對於歷時性文化差異認識不足,因此在理解對方時出現不少誤讀。大陸人觀察到台灣人的文明教養程度,但存在著把它僅歸之於保存了文化傳統的原因,忽略了台灣文化現代化的成果。可能由於傳媒的聚焦作用,在大陸民眾中存在一種印象,似乎台灣的文化就是“統獨之爭”,“族群之爭”,實質上也是以政治問題取代了文化認識,不利於深入理解台灣文化與台灣人。

  另一方面,台灣人民在訪問大陸後,不少人肯定了大陸正朝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大陸員工的學習精神非常強烈。但也有人認為大陸是“黑暗的、顢頇的、落後的”。(注1)我接觸的一些訪問過大陸的普通台灣人,批評大陸主要為文化和文明程度低。然而,台灣的有些精英把大陸的一切不足歸咎於“專制”、“威權”,不僅無助於兩岸的文化理解,而且會以政治意識形態誤導民眾。

  其次是同時性差異。同時性差異指在同樣或類似的發展節點上,不同的社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大陸和台灣的文化同屬中華文化,但有地域的不同,同樣在前現代化時期,就各有自己的文化色彩。台灣地域文化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移民文化,二是海島文化,三是亞熱帶到熱帶的鄉村文化。移民文化一般既充滿思鄉懷舊之感,又充滿進取開拓的勇氣。海島文化相較於大陸文化,一般更加開放,更易吸收外來文化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海島面臨各種天災人禍,不同移民之間、移民與原住民之間,充滿了利益爭奪的矛盾。由此帶來了人群分裂、眼光短淺、盲目渙散等影響,野蠻落後的械鬥、冤冤相報曾是台灣民風中的重要特點。(注2)亞熱帶到熱帶的鄉村文化質樸無華,祭天地鬼神,崇拜祖先英雄,仗義豪飲。台灣的“信鬼神,惑浮屠”的社會風氣十分突出。(注3)以上文化特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逐漸演進,直至今天仍在影響著台灣人。

  中國大陸的文化特點,一是原生性和相容性,二是頑強性和保守性,三是務實性和世俗性。中華文化有5000多年歷史,是產生於神州大地上的獨特文化。雖然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成為主流思想學說,但是各朝還是以相容並包的政策,儒釋道融合,各民族文化融合,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注4)中國文化主要是大陸性的,因此百姓以農耕為主,安土重遷。儘管在歷史上屢遭遊牧民族入侵,但是中華文化最終征服了征服者,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下來的古老文化。它的頑強性的另一面即保守性,接受和學習外來文化比較遲鈍緩慢,缺乏進取,自詡博大。(注5)中華文化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不以宗教而以道德倫理凝聚社會的文化,它非常入世、務實。但在沒有文化的百姓尤其是農民中,迷信思想與民間信仰也很盛行。這些主要特點演變至今,仍以不同方式折射出來。

  歷時性文化差異會隨著現代化進程而縮小,同時性文化差異則更多地反映了大陸與台灣的不同文化特點,不會輕易改變。兩岸人民應當抱著互相欣賞的態度看待對方,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是互相貶低,彼此否定。胡錦濤指出,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注6)台灣移民文化的大膽靈活,海島文化的開放融匯,鄉村文化的純撲熱情,是中華文化中富有特色的生氣盎然的組成部分。反過來,大陸文化的恢宏多樣,原生文化的精深頑強,世俗文化的思想倫理,會給台灣文化輸送不竭的靈感和動力。兩岸文化中各有不足和糟粕,雙方的精英和人民亦應正視,不要文過飾非,盲目自大,否則只能閉目塞聽,阻礙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