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馬英九就任黨主席後的兩岸關係言論及意圖解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04 00:21:56  


只有盯住ECFA,才能再造臺灣發展的黃金十年。
  中評社╱題:馬英九就任黨主席後的兩岸關係言論及意圖解讀,作者:楊立憲(北京),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

  馬英九就職已滿兩年,在國共兩黨特別是兩黨主席胡錦濤與馬英九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處於1949年以來最好的狀態,堪載史冊。但在大好形勢下仍存在著隱憂,如兩岸政治談判尚未展開,敵對狀態尚未正式解除,軍事互信機制尚未建立,和平協定尚未簽署,兩岸政治互信尚處於低級階段,兩岸在外交領域的齟齬不時發生,和平發展究竟能走多遠在許多人心中尚存疑問。鑒此,筆者特將去年10月馬重任黨主席以來所發表的涉及兩岸關係的重要言論予以整理分析。

  馬英九主要言論

  馬英九身兼黨政一把手8個月來,有20多次重要講話或文字報告談及兩岸關係,總的來看,馬對兩岸關係的戰略思考不脫兩年前520就職演說的框架,但在具體內容及策略層面也有一些新想法,概括如下:

  一、兩岸互信要點滴、長期積累,和平要循序漸進。兩岸關係發展大方向正確,兩岸鬥爭幾十年,兩方能建立一些互信非常不容易,值得珍惜。兩岸交往的正確之道應該是點點滴滴、長期積累互信,說到做到。協議執行得好,互信會更多。兩岸關係發展的順序應是“先推動和解,再走向合作,最後建立和平”。兩岸目前要優先處理經貿問題,ECFA只是開頭,還有一系列協商會在未來若干年進行。ECFA簽署後,雙方經貿關係定會更密切,往來會更多,呈現和平繁榮畫面,有助於和平延續和後續問題的解決。要爭取讓同為炎黃子孫的兩岸人民,能夠在中華民族智慧的導引之下,找出兩岸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不是短程可以達到的目標,也不是立刻就要解決,但能夠一步一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對雙方最有利。(注1)

  二、經濟比“外交”重要,台必須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整合。馬認為,台灣以外貿立足,必須與國際接軌,不能搞封閉自鎖,否則沒有生路。“外交孤立還好處理,經濟孤立則是要命的事。”台灣地理位置優越,四周被全球第1、第2、第3、第5大經濟體包圍,存在著作為區域跳板的潛力,兩岸直航後潛力更大,但過去未能充分運用這個優勢,損失了10年的時間,給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因應東協加一,台灣必須積極調整全球佈局,以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為起點,讓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同時尋求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自由貿易協定),加速台灣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提升台的競爭力,把台建成“全球創新中心、經貿樞紐和全球台商總部”,避免在亞洲經濟整合的過程中被邊緣化。與大陸簽署ECFA之後,與其他國家簽署FTA會更順利,並將進一步降低兩岸緊張關係。民進黨的全球化是沒有中國大陸的全球化,所以不現實不可行,國民黨將帶領台灣開展黃金10年,重新領先亞洲“四小龍”。(注2)

  三、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相輔相成、平衡推動。馬認為,台的國際參與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處理好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但不會一廂情願將台的對外關係完全寄託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會採取平衡原則,讓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同步前進。台“外交”政策的核心是重建與所有主要國際夥伴,特別是與美國的互信,讓台海由一觸即發的熱點轉變成區域和平繁榮的管道,成為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如此一來才能營造更好環境,讓過去的敵人成為現在的朋友,讓每個國家都是贏家,“讓台灣成為在國際社會被尊重的國家,對國際發揮正面影響力。”“外交休兵並非外交休息,更不是外交休克或外交休假,而是雙方不再鬥爭、惡鬥,不再為了邦交國而花錢,或為爭取邦交犧牲很多價值。”相反,要從事“正派、人道的外交”,讓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提高,而且是正面的形象。兩岸和解的效應已經超越台灣海峽到了國際社會,可見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已是良性迴圈,希望“從零和到雙贏,繼續往前邁進”。(注3)

  四、台應以“和平締造者”姿態開拓新局。馬認為,台灣已從經濟發展走向社會多元、自由民主,“越來越成熟”,若能把東亞衝突熱點之一的台灣海峽解除緊張,將是“台灣人對區域的最大貢獻”。中國大陸近年來快速崛起,但在“民主制度、人權保障、法治水準、創新設計與生活品質”等層面,與台灣仍有一定差距。台應對台灣價值與制度充滿信心,“讓自由民主成為台灣人昂首闊步的精神標誌”。當台灣不再是麻煩製造者,透過協商、消除對立來共創兩岸雙贏,台灣的優勢將被加值、放大,並吸引全球資源投入,大家共享“和平紅利”,台灣仍是最主要的獲利者。新局勢一旦形成,將為台灣拓展出許多新空間,例如參加國際組織或簽訂多邊協定,為台灣找出活路、開創新路,讓台灣尊嚴與“主權”獲得體現。(注4)

  五、台會繼續向美軍購,但不會要求美國為台灣而戰。兩岸因實力不同,台灣不會和大陸搞軍備競賽,買武器是汰舊換新,讓“國防”達一定水準,同時創新不對稱戰術,增加安全感與自信,以小搏大。台美堅強穩固的安全關係,對兩岸和解環境的促成具有重要相關性,在向美採購必要的防禦性武器加強軍隊實力的同時,台也會努力加強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並透過不同管道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爭議。台“不會要求美國為台灣而戰”,“在我任內不會發生戰爭!”“無論是已廢除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及後來的台灣關係法,都不是美國出兵協助台灣的根據。”“講這些話不但有必要,而且要大聲講,展現身為一個主權國家應有的自我防衛決心。”“不畏戰也不求戰,這才是有骨氣、勇敢的台灣人!”。(注5)

  六、台將堅守“尊嚴”和“主權”,捍衛“中華民國憲法”。馬認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過程是前所未有的發展,包括自由民主制度、多元開放社會,都是“了不起的成果”。紀念“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周年”,不只要緬懷過去,也要面對現在,策勵將來,必須讓人民有信心,讓未來比現在更好,展現出真正的台灣精神。台灣實際上現在所執行的是民國35年所制定的“一個中國的憲法”,“1991年修憲至今18年都未變,即使民進黨執政8年,也一樣尊重這一點。”大陸雖堅持自己的“一個中國原則”,可台灣是採“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原則”。目前“憲政運作方式”相對最好,任何變更現狀的作法,往往帶來的是災難,而不是進步。各界對於要不要“修憲”沒有共識,也非當務之急,“修憲”門檻很高,社會成本很大,“將透過修法、大法官解釋、建立憲政慣例等方向來推動憲政改革”。(注6)

  七、處理兩岸問題必須兼顧歷史因素、政治現實和台灣人民的感受。馬認為,台海衝突肇因於國共內戰,兩岸歷經60年分治產生了不同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標準。中國大陸不論立法或政治主張都不放棄使用武力,在這種情況下不相信兩岸能簽署和平協定。台堅持“國家主權地位”,願意與大陸就相關議題展開協商,“但惟有大陸政府尊重台灣的民主體制、不否認台灣的政治現實、放棄預設的政治前提以及撤除針對台灣的導彈,談判才有可能在對等、尊嚴和互惠的原則下進行”。兩岸關係大幅開放才2年,很多紮根工作沒做好,經貿關係基本建設闕如,ECFA只是簡單實例,希望這些問題處理後再談政治問題。不排除有朝一日與胡錦濤會面,但必須等雙方在重大話題取得共識後,見面才有意義。任何事一定要水到渠成,待足夠條件出現,包括許多經貿議題有了雙方都能接受的合理解決,氣氛變得更好後,也許這種機會才會出現。(注7)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