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葉小文:中國文化怎樣走出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2 00:13:48  


 
  而近代西方則發現,不僅“天圓”,地球也是圓的,地球70%是水,是大洋,順著大洋走出去,走下去,從而也就發現了整個世界,從此也就步入輝煌。

  中國在這種先進的文化觀之前戰敗了、沉淪了。

  但中華文明畢竟有“天下情懷”的文化基因。今天,當中華民族重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衛星通訊、數字傳輸、衛星定位、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深刻影響和改變著社會生活,當數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為“智慧地球”、中國成為“感知中國”、人類進入太空時代的時候,人們又需要重新認識“天圓”了。整個人類的“天下意識”逐漸強烈起來,中國文化的“天下情懷”可以充實更新,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第二,和諧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貴和”。在世界三個比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蘭文明崇尚公平,中華文明則崇尚包容,並由此形成了和諧至上的價值觀。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文化從縱向看,包括了器物層、制度層和意識層。從縱向來看,包括了三大研究領域,即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普遍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質,知天、知人、知己之道,集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

  關注天人關係,追求天人和諧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漢代著名思想家司馬遷曾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幾乎是中國古代所有學問家、思想家的共同心願。“天”含義多樣,一般指自然,“人”指人類,“際”就是關係。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觀,不主張片面征服自然,主張天人和諧,人要遵循自然法則,“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文言》),將“仁”的精神推廣及於天下,澤及草木禽獸有生之物,達到天地萬物人我一體的境界,天、地、人合德並進,圓融無間。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提倡“仁”的精神,主張與人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異,以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仁”的精神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仁”是最高的道德目標,也是普遍的德性標準。在《論語》中講“仁”有104次之多,可見“仁”的重要。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都表達了對人與人和諧關係的追求。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有60多億人口,6000多種語言,2500多個民族,200多個國家,繁多的宗教信仰,人與人之間由於利益不同、觀念不同、信仰不同,難免會發生衝突和矛盾,要實現和諧共處,必須提出取得全球共識的倫理。早在十多年前的1993年,為紀念“世界宗教會議”召集100周年,來自世界上大小120多個宗教團體的6000餘名代表在芝加哥召開了“世界宗教會議”。這次大會通過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把耶穌名言“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人”和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確定為“全球倫理”,並指出“這個終極的、絕對的標準,適用於人生各個範疇,家庭和社會,種族、國家和宗教”。通過了強調宗教“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誠實,相敬互愛”精神的四條“不可取消的原則”。這意味著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精神,開始被世界各國有識之士所關注和接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