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在日本首都東京,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鞠躬致意。當日,鳩山由紀夫在執政的民主黨衆參兩院議員全體會議上宣布辭去首相職務。 |
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日本新華僑報》6月3日載文《日本政府四易首相 中日關係春色依然》,文章說,上任僅8個半月的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突然6月2日宣布辭職,以示對沖繩美軍基地轉移問題違背民意和社民黨脫離聯合政權“承擔責任”。
雖然日本首相的頻繁更換已不是什麼新聞了,但鳩山的辭職是在中國總理溫家寶剛剛結束訪日“希望和信心之旅”後發生,可以說“前腳送客後腳走人”,這對中日關係來說,確實顯得“突然而微妙”。此前鳩山剛和溫家寶敲定了重啟“首腦熱線”,並宣布將於本月12日訪華,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日本館日”活動。而現在,中日高層交流及相關協定可能面臨調整的格局。
無疑,“鳩山辭職對中日關係的影響”是當下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但如果細心觀察,可以發現“突然之中有必然”,“微妙之中有文章”。
事實上,在溫家寶抵達東京的前一天,鳩山政府公布了美軍普天間基地搬遷方案,背離了其在大選時的承諾,社民黨決定退出聯合政府,已經孕育了日本政壇“地震”。鳩山首相也意識到“危險境地,朝不保夕”,當他仍堅持“挺”過溫家寶訪日這三天才“揮別”政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其重視中國的態度和中國的重要地位。也許基於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當日即公開讚賞鳩山由紀夫在任期間“為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所做出的重要努力”,頗為罕見。
自“小泉時代”後的三年多時間里,日本政府四度“換帥”,每任首相任期都不足一年,中日關係也經受了政治考驗。日本首相“短命”,但中日關係回暖一直延續,特別引人注目和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