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盜墓與反盜墓的博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21 00:10:21  


 
  中國唐史學會理事趙跟喜先生特意帶記者登上北邙山。北邙山綿延在黃河南岸,東西走向百餘里。站在北邙山上南望,地勢開闊,伊水、洛河自西而東貫洛陽城而緩緩流過,更遠處是嵩山。獨特的地理位置,正應了古人墓葬要“枕山蹬河”的風水之說,於是這裡成為古人理想中安息的“風水寶地”。

  這一習俗流傳千年,唐人甚至有了“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唐代詩人王建有詩雲:“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白居易則留下了“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的詩句。北邙山上,現存有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西晉司馬氏、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以及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顔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

  對“北邙無臥牛之地”的尋常解釋——“墓冢已經多得連臥一頭牛的空地也沒有”,趙跟喜並不認同:“不是山上真的沒有一片可以臥牛的空地,而是指所有的地都有了主。”正是“北邙墓冢高嵯峨”,秦、漢、晉、南北朝的名門望族紛紛在北邙山建墓,一般平民百姓已經買不起北邙山的墓地了。

  除了古人“枕山蹬河”的風水之說,北邙山還有什麼特點吸引了歷朝歷代的先人?

  在北邙山的山崖上,記者果然見到了獨特的山體:

  北邙山的山體是紅黏土,在一層足有一二米厚的紅土之下,是一層10厘米到30厘米不等的白色黏土層;這層黏土層的下方,又是3到5米厚的紅土;紅土下面又是一層白色的黏土,而這層黏土的下方,仍是厚厚的紅泥。近看,這白色的黏土,像是由大小不等的石灰組成;遠看,則整個山體層層叠叠,北邙山果真如史家所言,“土層深厚”。

  趙跟喜先生指點記者:“北邙山不僅水深土厚,還有著特殊的地質條件。白色的黏土層就是過去老百姓災荒年吃的觀音土,當地人叫‘料僵石’。”

  趙老先生說:“不進水,不塌陷,防潮和堅固,是墓室長久保持的基本要求。觀音土對古人墓室的保持十分有利,它既不容易滲水,能使墓室保持幹燥,又比較密實,有利於墓室的穩固和對棺木的保護。北邙山山體上的泥土層厚度在5~15米,土壤黏結性強,堅固致密,為墓室的保存提供了非常好的土質條件。對古代的造墓者來說,能將墓室造在兩層觀音土的中間無疑是最優選擇。
盜墓人,緊密而不穩定的犯罪團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