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7日電/無論是《三國》所引發的影視熱、圖書熱、網游熱、解讀熱、音樂熱、遺址熱,還是旅遊熱,似乎都無法讓參與者回到歷史本身,而只是一邊創造著喜人的三國GDP,一邊消費和透支著歷史。所以,如果想要真正讀懂三國,觀眾們不妨離開電視,走進博物館,因為,那裡才會有三國時期所留下的真正蹤跡。
“每晚8點到9點,研究生樓電視室里便人頭攢動,水洩不通,並不算小的空間充滿了同學們的笑談、喝彩與品評。看‘三國’風雲際會,引觀眾亦喜亦悲;品‘三國’是非成敗,不由人回腸蕩氣。其魅力之大,常令我深思。我想,這校園內外的‘三國熱’,正是一種尋根熱,是一種追尋傳統文化,重估傳統人格價值之熱。”
別誤會,此文中所說的“三國”並非時下熱播的新《三國》。這是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播出時,一位當時正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年輕人所寫的觀後感,雖然言語中有著80後與90後所不習慣的嚴肅與正統,但不能否認的是,這段文字確實記錄了這部戲在廣大觀眾中所激起的熱烈反響,以及當時的“三國熱”對於人們的影響。
一組數據也能夠說明同樣的問題,在1994年10月正式播出後,《三國演義》的收視率高達46﹒7﹪,每天約有5萬觀眾收看,不僅創下了空前的收視紀錄,也形成了一種罕見的“三國熱”。此後,它還走出國門,在亞洲的日本、新馬泰、韓國等地區的播映也同樣得到了廣泛認可。
還有另一組數據,“五一”期間,95集新版連續劇《三國》在大造聲勢之後同時在江蘇、安徽等四家衛視的黃金檔揭開神秘面紗。小長假剛結束,這部號稱中國電視史上投資最大的電視劇的開播收視率也新鮮出爐,根據索福瑞34城市收視率統計顯示,江蘇衛視成為4家衛視的收視冠軍,而為了搶播實行“無縫播出”的安徽衛視,則屈居第二。不過,不管第一,還是第二,當年的風光已經一去不返。
經典翻拍素來“門前是非多”,新《三國》自然也不例外。力挺者狂贊其製作精良堪比《指環王》,拍磚者則集中對劇中幾位主要角色展開猛攻。儘管觀眾褒貶不一,新《三國》的收視率卻依然飆升到了全國冠軍,導演高希希在回應爭議時,也顯得格外“淡定”,他表示自己早已準備好“盔甲”,迎接網友和觀眾的“板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