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以出口為導向、高資本投入的增長模式是否已走到盡頭? |
中評社香港5月4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4日載文《中國經濟轉軌的困惑、挑戰和對策》,文章說,近來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經濟評估的大幅搖擺,反映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困惑∶中國以出口為導向、高資本投入的增長模式是否已走到盡頭?什麼是新的增長模式?如何在不大幅影響增長的情況下進行經濟轉軌?
兩年來,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經濟的評估有如雲霄飛車般上下翻轉∶2008年初,次貸風暴導致美國經濟六年半來第一次萎縮。但是西方媒體普遍認為中國由於銀行基本上沒有介入對美次貸投資,經濟將不受影響(即所謂的脫鈎論(Decoupling Theory),2008和2009兩年將持續以雙位數增長。
2009年初,次貸風暴演變成戰後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和大衰退,中國第一季度經濟因出口暴跌而創下10年來最低增長率6.1%。主流媒體轉而認為高度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再也無法獨善其身,2009年增長率將低於7%。2000萬外來工因出口導向的工廠倒閉而失去工作,沒有社會保障,將釀成巨大的社會問題。
2009年下半年,中國快刀斬亂麻地實施了4萬億人民幣的刺激方案,增速恢復到10%以上,率先走出不景氣。西方媒體先是質疑統計數字的可信度;但是在眾多跨國公司證實高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幫助它們恢復增長後,發出心悅誠服的贊嘆。
嚴重泡沫論是杞人憂天嗎?
今年初,在主要發達國家陸續走出大衰退後,西方媒體開始反思中國經濟刺激方案及其副作用,諸如信貸膨脹過快和過度引起的基建和房地產投資低效、過熱和浪費,產能過剩和銀行壞賬的增加。多數批評是比較客觀的(如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和哈佛經濟學教授肯尼斯•羅格夫),但也不乏主觀且聳人聽聞的。幾個對衝基金經理就提出中國正醞釀著歷史上最大的泡沫,危害是將是杜拜泡沫的一千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