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世博會的文化人類學解讀:世界眼光與中國文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30 15:14:09  


 
  2007年劍橋大學出版社推出的“劍橋世界考古”叢書之一的《歐亞大陸青銅時代的形成》(Philip L.Kohl. The Making of Bronze Age Eurasia.),為思考這個和華夏文明密切相關的問題,提供了新的借鑒。在中國版圖的新疆以西,在西亞的兩河流域文明以東,有一個以廣闊草原地帶而著稱的深厚文明傳統,因為與西亞的蘇美爾、巴比倫文明和東亞的中華文明均有所不同,沒有建立起以定居城市為中心的文明系統,也沒有早期的文字記載,而是一種以村社聯合體為特征的銅器文明。《歐亞大陸青銅時代的形成》的作者是人類學教授科赫。他試圖重建中亞古文明的取材依據,主要是近半世紀以來前蘇聯和俄羅斯考古學家的一大批發掘報告資料。在這些前人所不知的學術信息基礎上,複原性地描繪出一個由於缺乏記錄而失落的文明。

  作者在書的第2章標題中提示:這個古文明發生於青銅時代之前的銅石並用時代。看到其年代之早,很多人也許會感到吃驚,那居然是在公元前4500年至3500年之間。換言之,距今6500年至5500年之間,中亞地區的銅器文明就率先在世界登場了。這個年代不僅早於已知世界最早的文字文明蘇美爾和古埃及,甚至比中國人傳說的黃帝時代還要早許多!該文明的地域圍繞著早期紅銅冶煉和采礦的地點,從巴爾幹地區到伏爾加河流域。作者注意到用“文明”來稱呼這個東南歐到中亞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難免遭遇到傳統觀點的質疑,即堅持衡量文明與非文明的三要素標準:金屬器、文字和城市。沒有文字和城市,只有金屬技術,算不算文明呢?科赫主要考慮到的是該文明諸多發明(包括養馬文化在內)對後來世界歷史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從紅銅過渡到青銅的技術,甚至連最古老的蘇美爾文明,也是在其文化傳播的作用下才得以興起的。

  在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閱讀《歐亞大陸青銅時代的形成》之際,恰逢冰島火山爆發。眼看著一個遠離歐亞大陸的小島國的自然災害,居然演變為世界性的航空癱瘓,整個歐洲禁飛一周,共取消了近兩萬個航班,其所造成的精神恐慌性影響,不言而喻。歐美的電視新聞以循環播放的方式重複同一對主題詞:火山灰/交通混亂。不過BBC和CNN的報道方式和視角還是有明顯差別的。英國距離冰島最近,而美國則是“隔岸觀火”。若去仔細分辨局內和局外的視角差別,將是十分微妙的。

  CNN在連篇累牘地報道歐洲航空旅客的沮喪和無奈之餘,以插話的方式給出一個自救的實例,似乎是要鼓舞人們不要吝惜金錢,去主動想方設法地尋求替代航空的交通途徑,同時拉動不景氣的西方旅遊經濟。屏幕上出現一位英國男士的鏡頭,他日前去華沙參加前周因飛機墜毀而不幸遇難的波蘭總統夫婦的葬禮,卻因冰島火山引發的航空管制無法飛回倫敦,於是他靈機一動在華沙機場呼喚懂英語的出租車司機,然後以2200波蘭元的價格打車去了德國柏林,再由柏林改乘火車經過海底隧道返回倫敦!與那些滯留在機場候機廳躺椅上的無助者相比,這是多麼英勇無畏的自選式千里長征。人的主觀能動性就這樣將個別人同普通大眾區別開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2010年上海世博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