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4日電/美國世界日報3日社論說,中國在經濟上趕日超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美國就成了中國下一個競爭的目標,這也點燃起中國人要與美國爭第一的民族主義感情,中美之間的任何摩擦,都可能被大幅放大,成為媒體炒作的題材。
其實,對於美國到底應該採取怎樣的立場,是繼續鄧小平在改革初期制定的“韜光養晦”政策,還是放手一搏,針鋒相對?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李克強發表引人注目的主題演講,為中國經濟政策辯護,也暗批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但被國際輿論解讀成立場謹慎,不願意高調宣揚中國經濟在全球擴張的戰略,依然延續“韜光養晦,做好自己”的傳統;而北京對於華盛頓軍售案的激烈反彈,則被稱為前所未有,顯示中國已經放開手腳,不再顧及美國和西方的感受。
同樣,對於中國的崛起,美國也是兩種姿態,一種認為中國仍然在短期內無法真正與美國抗衡,所以不必驚慌失措,一種認為中國超越美國已經指日可待,再不加以遏止,將會在某一日將世界老大的位子拱手讓給中國,而美國因此會走下坡路。
社論說,我們可以看到,國際輿論在觀察美中雙邊關係時,已經陷入了鐘擺效應的陷阱,一會兒玫瑰飄香,一會兒荊棘遍地。奧巴馬訪華的時候,G2的主旋律高唱入雲,美中關係好像進入了百年來的最佳狀態,而谷歌風波、對台軍售爭議一出,美中好像又進入了冷戰對決的惡劣狀態。其實,這都被表面現象牽著鼻子走,沒有真正把握住美中關係的脈搏、美中關係的真實基礎。
從整體國力來看,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強,中國仍然落在後面,不過,如果把中國崛起的速度與美國衰落的速度加起來看,中國未來的看好率則比美國強,這連美國的民意調查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不過,必須承認,中國人雖然對美國的許多中國政策看不上眼,甚至十分憤怒,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但是,中國人崇美的心理並沒有減弱,反而是日趨增強。舉例而言,留學美國的人數增長極快,2009年比2008年大幅增加21%,今年更將打破10萬人的界限,可以相信,如果美國沒有簽證的限制,這個數字會龐大好幾倍。與此相比較,奧巴馬雖然在訪華時提出讓10萬美國青年留學中國,但要實現這個目標,費時不會很短。年輕人的嚮往,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兩國發展的差距。再舉一例,中國創造各種條件,希望留學美國的高科技人才精英回國效力,但是,美國移民政策放寬,便有大量的中國投資移民移居美國,這又顯示出兩國社會生活環境的差距。
由此可見,中國現在可以向美國叫板說不,並不表明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或者正在超越美國,撇開制度的優劣不談,就是在大部分的中國人心理上,依然視美國比中國優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過,這不應該演變成中國人的自卑心態,更不應該讓這種自卑心態扭曲成自大心態。在這一點上,中國可以借鑒日本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的所謂“平常國家,平常國民”理論,確立一種平常心態,來對待美國的挑戰。換句話說,在1949年中共建政時的戰後貧瘠時代,在文革浩劫後的瀕臨崩潰時代,中國都沒有被西方搞垮,何況今天中國的國力如此強盛,難道中國真的擔心美國能拖垮中國?
社論說,30年前,鄧小平主張“韜光養晦”,因為為美國有能力遏止中國的發展,30年後,中國的發展已經無法遏止,因此,倒也不必“韜光養晦”,至於“磨刀霍霍”則更沒有必要。老話一句,美國吃不掉中國,中國也吃不掉美國,不如擴大合作和諧的平台,減少雙方戰略利益、核心利益的碰撞。鐘擺效應不好,中庸之道最好,對中美、對世界都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