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形象地描述為“亞洲和德國生產,美國購買”的經濟階段也一去不複返。危機的真正原因並非銀行家的貪婪,而是全球儲蓄、投資和貿易失衡,這種失衡20年來不斷加劇。這是高消費、盎格魯-撒克遜式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以及東亞及德國出口導向型新重商主義經濟模式相互作用的結果。出口大國積累巨額貿易順差,加上美國赤字持續擴大以及大量資金流入為赤字買單,所有這些使利率和風險管理遭到嚴重扭曲。這一體系准以為繼,已陷入崩潰。
這引起了各種各樣的討論,內容涉及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減少消費、擴大生產和出口以及新重商主義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的必要性。這種說法令人鼓舞,但到目前為止,主要有關國家卻無動於衷。此外,即使各國領導人確已決定完全改變工作重點,也不清楚他們是否能夠做到。畢竟我們談論的是全球經濟結構的結構性變化,而這會意味政治實力將發生類似變化。
但是,這種變化必將到來;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的年代很快就將成為過去。這不會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而是一種遊戲大變革。
中國已成為亞洲一體化製造業體系的最後裝配地。很多企業正在重新評估對這種體系的依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