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殷乃平:台北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21 10:58:19  


  中評社台北12月21日電/台灣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今天在台灣蘋果日報撰文說,兩岸金融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金融監理備忘錄)簽訂之後,不少外資銀行分析,未來台灣成為東亞國際金融中心的機率大增。10月初,倫敦公布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台北由3月的41名跳升為24名;高於首爾(35)、吉隆坡(45)與曼谷(60),低於香港(3)、新加坡(4)、深圳(5)、上海(10)與北京(22)。

  金融界人士聞之自然是頗為興奮,不過,早在1989年台灣就宣布要建立台北為國際金融中心,其間,雖曾改稱為區域金融中心、區域籌資中心、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等,但是20年來似乎始終都處於規劃階段,難以突破。而亞洲主要的金融市場都紛紛快速成長,韓國劍及履及,3年多就將首爾國際金融中心的軟體與硬體改造完成,號稱已開始運作。近日,倫敦的Eversheds研究報告指出,未來10年間,上海可能會擠下倫敦成為世界第二大的金融中心。

  文章說,從一個傳統封閉的金融體制,轉換成為一個開放自由的國際金融中心,所需要的變動自然非同小可。除了法規、制度的全方位調整之外,市場運作的機制、金融監理與管理的方式、業者的經營管理、以及金融人員本身對市場操作與工具的了解與認知,換言之,也就是金融人才對國際金融的專業能力是否能夠勝任?當然,如何吸引國際金融機構與國際專才的進入?也成為要點。新加坡就曾以極為優渥的免稅條件做為誘因。除此之外,周邊相關的配套條件,如電信成本、交通、生活環境、本身的經濟條件與金融腹地的支撐等等都不可少。 

  外匯管製作業仍存在

  事實上,1995年台灣政府亞太營運中心規劃時,就曾將國際金融中心所有相關需要變更的法規紛紛找出,並定於2000年外匯完全自由化。可惜的是未能貫徹,原因雖多,主要阻力仍在台灣的外匯市場不敢開放。從近日“央行總裁”在“立法院”中宣稱為避免發生國際熱錢在台淪為炒匯工具,造成新台幣的不必要波動,於是密切注意這些資金動向,要讓熱錢知所進退。

  文章指,“央行”驅逐熱錢的動機是維持金融的穩定,根據了解其做法卻頗為粗糙,有外匯交易員表示曾接到“央行”直接電令取消某些國外客戶大額匯入資金的委託,以免造成匯率波動。證之過去英國《金融時報》談及台灣外匯市場時,常以政府干預外匯交易、市場不自由等字眼形容,並非無的放矢。

  其實,香港在1998年8月以800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與世界各地湧入的投機資金對抗,一戰而勝,維持其釘住美元的聯繫匯率;台灣有世界第四大的外匯存底,匯率浮動,有足夠的彈藥來維持外匯市場的穩定,根本不需要採取威權式的干預手段。最近有友人告之,台灣的銀行中,存美元現金到美元帳戶,要轉換為台幣再變為美元(理由為台灣外匯管制),每存或取一次外幣,約付出2%的成本,高於存款利率頗多。這種外匯管制時代的作業方式還存在於銀行之中,如何冀望台灣的金融國際化? 

  由此觀之,縱使國際上評估台北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相關條件已經改善成熟,但是在台灣內部,小到官員腦袋中的想法、金融機構的櫃檯作業,大到“國家政策”執行的魄力與能力,都是台北能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