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12日電/世界經濟論壇(WEF)上周發布2009年金融發展報告,英、美都保住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去年的第三名德國跌出十名之外,南半球的澳洲在金融海嘯後異軍突起,躋身全球第二大,亞洲的新加坡及香港亦進入前五大之列。台灣並未列入WEF的55個評比對象。
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社論說,或許,部分官員會鬆口氣,沒有排名就不會成為箭靶;但未列入排比,也意謂台灣在金融中心的排名裡消失了。若思及此,官員應不寒而慄吧。
這是WEF第二年提出金融發展報告,限於資源,未將全球競爭力評比的133國全部列入,而是選擇“55個最關注金融的國家和地區”,依據經商環境、金融體系、金融穩定度、金融市場、銀行業服務、非銀行業服務、金融可親度等七指標做評比;前三項是政府政策力,中間三項是金融中介能量,最後一項呈現資本最終使用者的感受。說實話,英、美金融體系一度在去年金融海嘯中幾乎崩解,今年仍居金融三大中心之列,不免有些諷刺;但正因其長期打造的金融體系基礎仍在,金融市場的深度廣度俱強,金融地位未因穩定度大降而受波及。
社論謂,金融發展報告在金融海嘯後提出,呈現了金融危機對世界主要金融體系的影響,有助各國更適切地調整、訂定新的金融發展政策,亦別具意義。例如,已開發國家的金融市場多樣性及複雜度既高,金融監理工具及效能即須與時俱進,以求強化金融穩定度。相對的,開發中國家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學得的教訓在這次派上用場,成為穩定之源;但融入全球體系的腳步依然緩慢,且其經濟主力的中小企業信用擴張仍受制約,消費者信貸的親近性亦不足等,使金融體系支應在地經濟發展的功能未充分發揮,進而限制了經濟成長;如何提升金融體系的積極角色,將是開發中國家未來要努力的目標。
檢視國際評比報告,除了上述的總體觀察,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與自己、與他國競比,既是看看他人眼中的自己,也可藉此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甚至借力使力,將外部評比引為內部改革動力及壓力,而非僅關注進步或退步幾名。尤其國際評比多不勝數,也無須斤斤計較,台灣須從這些國際評比中得到調整政策方向的啟發或警示,才有意義。但WEF金融發展報告,台灣根本未列入評比,連一個想觀察別人眼中自己的機會都沒有,又該怎麼辦?
社論說,台灣從1996年起就喊出發展亞太金融中心的目標,期間雖有過資產管理中心、籌資中心等變型,但大原則就是要以降稅減費、監管鬆綁等作為,結合大陸市場的腹地,把台灣發展成為東亞區域金融服務的重鎮。但努力十多年後,卻連列入評比的資格都沒有;別說當年的假想敵香港、新加坡、韓國了,甚至比不上越南、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在WEF評比裡殿後的國家。
審視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對這樣的結果應不感意外。WEF今年將台灣全球競爭力列為第12,比去年進步五名,更贏過韓國,讓政府津津樂道;但在金融市場成熟度的九項指標裡,台灣只有證券融資及創投兩項具競爭力,銀行健全度雖從最差的117名進步到94名,仍然很差,顯示WEF認定台灣金融產業不具競爭力。事實上,政府這幾年虛耗太多,金融改革不只有名無實,甚至藏汙納垢,金融海嘯則令主事者投鼠忌器。不妨回想,這一年來,政府在金融產業的作為除了縫縫補補,似乎只剩與大陸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這一項,看不到具戰略性的政策目標。不喊虛妄的口號是對的,但沒有具體的目標是錯的。台灣的金融中心夢碎,實是其來有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