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哥本哈根談判 最後24小時發生了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20 17:10:10  


 
  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王燦發一直在哥本哈根,觀察大會進程。他告訴記者,要想達成有約束力的減排指標,要等到哥本哈根之後去磋商。一份有約束力的協議,至少要推遲到明年的墨西哥城會議才可能達成,那時美國國會應已完成氣候立法,將有利於推動協議的達成。“但談判中,由於各國提出的目標不同,還需要很多時間就具體細節去進行談判。”

  1.發展中國家要求一定要堅持《公約》《議定書》雙軌談判,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而一些發達國家主張把雙軌談判合併成一條軌道,徹底拋棄《京都議定書》。

  2.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這次會議一定要確定發達國家到底要減排多少,相關目標既要符合《公約》和《議定書》的要求,還要符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建議。

  3.圍繞著“氣候變化適應基金”展開,該基金在2007年巴厘島氣候變化會議上決定建立,以便為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提供援助。但到本次大會最後時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開出了一個美國支持發達國家每年出資1000億美元“空頭支票”。

  4.發達國家提出要求發展中國家作出“可衡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減排承諾或行動。而發展中國家則認為,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需要得到以“可衡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方式提供的技術、資金和能力建設支持。而發展中國家自覺採取的減排行動,完全不必接受“三可”標準。

  5.小島國家不僅對發達國家而且對新興經濟體國家提出很高減排目標。

  “第二戰場”影響談判進程

  政治和經濟利益無疑是各國在氣候談判中的決定因素,但有三大團體力量不容忽視,智囊團、代表公民社會發聲的非政府組織和媒體,他們以另外一種形式影響談判進程。

  ■智囊團

  “智囊團”通常由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組成。他們為決策層提供學術分析,當談判者的“大腦”。在氣候談判大會上,這些“智囊”活躍在各類邊會上,這裡既是他們進行學術問題討論的場所,也是收集其他國家研究動態和情況的“情報站”。

  ■非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是哥本哈根會場上最活躍的。除了各類活動引起公眾的關注,其實他們也在通過其他的方式施加自己的影響力。不少非政府組織都和代表團成員甚至高級官員有接觸,綠色和平組織的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告訴本報記者,她就在大會期間見過不少國家的環境部長,可直接向他們“進言”。此外,由於在代表團內設有“內線”,一些大型的非政府組織往往能在記者之前拿到核心的文件草案,然後由政策分析專家在第一時間內向媒體進行說明。在媒體中心,經常能看到各國記者都圍在一位“神通廣大”的非政府組織專家身邊,聽他講解最新的動向。

  ■媒體

  媒體是各方必爭奪之地。無論是各國代表團、非政府組織還是公眾,都想通過媒體來反映自己的觀點。一位歐洲資深記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有時代表團在“利用”媒體,許多指責和爭端,其實都是通過媒體放大的。

  與此同時,媒體也在引導著公眾輿論。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基金代理主管科亞.查特吉認為,奧巴馬總統最初決定在大會中期來哥本哈根,但可能是感受到輿論的強大壓力和各界的期望,所以最終決定在領導人會議期間到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 全球動員反暖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