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0日電/首腦們走了,非政府組織們歇了,空蕩蕩的大廳裡,只有眼睛布滿血絲的記者們仍在等待。18日晚上,奧巴馬在回國前宣布,美國與中、印等國就氣候變化達成《哥本哈根協議》。一份三頁紙的協議,但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定於當天閉幕的大會繼續進行。終於,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丹麥時間昨天中午宣布,《哥本哈根協議》只是個開始,希望在2010年,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過去的兩周,談判一直迷霧重重。最後24小時,發生了什麼?
混亂一日
北京青年報報道,18日,大會原定閉幕的日子。一大早,奧地利記者蘭姆德啃著面包,滿臉倦容。“今天多半結束不了,做好再熬一夜的準備吧。”
大會只剩下最後一天。史無前例,全球110餘國的領導人雲集哥本哈根,希望抓住“挽救人類最後機會”。談判,卻仍處於僵持狀態。大會兩個工作組——《聯合國框架氣候變化公約》常設工作組和《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提交的兩份官方草案依然留下許多“填空題”。那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爭執的焦點:減排目標、資金援助……
工作組在通宵達旦地工作,國家元首和首腦也是如此。在丹麥女王的招待晚宴上推杯換盞過後,18日凌晨,26個國家的領導人召開會議,討論大會最終文件的草稿,直到3點才結束。
進入談判的後半程,沒什麼是準時的。原定10點鐘的領導人會議,兩小時後才開始。聯合國秘書長致辭後,各國來賓中,溫家寶總理第一個出場發言,奧巴馬總統則被排在第三位。當領導人結束演講,記者們知道,將進入當天最核心的小規模高端會談中了。
媒體中心裡,各種小道消息開始滿天飛:哪幾位領導人正在密談,哪位領導人正在經過哪個廳。人們在大廳裡不安地走來走去,期望和奧巴馬或者溫家寶擦肩而過。有人喊了一聲,奧巴馬要開新聞發布會了,人群蜂擁而至,搞得門口的保安很是疑惑,誰說這裡有呀?純屬烏龍。
與此同時,關於“最後的草案”在記者們手中流傳開來。幾乎每隔10分鐘就有一個最新的版本出來。非政府組織的政策分析師們在第一時間給媒體提供分析報告。這是官方的報告嗎?各國領導人會就此達成協議嗎?
集體失聲
官方“集體失聲”,當天,一個接一個,幾乎所有代表團的新聞發布會都取消了。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說,國際談判中,往往會上演最後一分鐘的奇跡。在核心問題上,只有領導人才能拍板;他們也面臨著空前的壓力,要給本國民眾和世界一個交待。這一夜,會有奇跡發生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