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青年寫“家書”走紅:兩岸是割不斷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08 14:08:12  


《我們台灣這些年》集結了台灣30年裏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
 
  記者:有讀者對你的書提出質疑,認為你個人的視角代表不了“我們”,其中的內容也是在迎合大陸人的口味,你怎麼看這種評論?

  廖:我的家庭屬於台灣的中產階級,我看問題的角度多多少少會符合這一人群的特點,有朋友說我不能代表所有的台灣人,這我贊同,但寫書就是這樣,我想沒有哪一本書能代表所有的人吧,包括柏楊寫《醜陋的中國人》,也不是在描述所有的中國人。

  原先想取名為《一個台灣70後眼中的台灣30年》,但在行銷上似乎不太好,書籍的出版是一個商業的運作,也要考慮讀者的口味和需要。

  我選材時有過考慮,哪些內容是大陸讀者感興趣的?因為不是歷史書,我不可能完整地展現台灣這30年變遷的全部,只能從中選取一些重要的、有意思的事,不過這些可以說都對社會的轉折起到了典型作用,有些事情在數年之後才顯現其意義。

  “兩岸不僅隔著海峽,還隔著思想”

  “大陸是一片藍色的海洋,遍地都是自行車……”這是廖信忠從台灣中小學課本中看到的大陸形象,這種印象一直持續到1999年、他第一次來大陸。

  記者:來到大陸之後有什麼觸動?

  廖:我從小就聽當局宣傳“大陸廣大,神州壯美”,但大陸的人卻很可怕。我第一次見周恩來的照片時就被震撼了,完全不是官方宣傳的“共匪”形象,那時候我腦海中的大陸變成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下(北京)機場高速之前,我想像中的北京只有3種建築:宮殿、衚同、蘇式高樓,但當車到了東三環之後,我就被眼前的各式建築驚呆了,北京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樣子。

  記者:1999年的北京已經不是一座封閉的城市,為什麼你還會有那麼大的認識落差,你認為這種差距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廖:我想大陸的朋友都清楚,兩岸的學校教材對彼此的描述都是戴著有色眼鏡的,台灣人對大陸的認識基本上打上了當時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烙印,而大陸對台灣的認識也停留在對國民黨的了解階段。

  兩岸民眾之間不僅隔著海峽,還隔著思想。直到陳水扁上台後,國民黨不再代表台灣,大陸民眾才開始思考國民黨以外的台灣。相應的,台灣人對大陸的認識也很淺顯,加上“台獨”勢力的抹黑,台灣人總覺得自己在受大陸的欺負,對大陸民眾也有提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