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港珠澳大橋廿六年來博弈揭秘:協調難度空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02 08:57:47  


在中央協調下,近期粵港澳就大橋動工籌備進展順利,圖為三地高層早前出席大橋勘察儀式
  中評社香港11月2日電/國務院日前批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意味著爭論了二十六載的大橋話題劃上“句號”。參與大橋報告的權威部門人士透露,因大橋是中國首座涉及“一國兩制”三地的世界級跨海大橋,協調難度前所未有,大橋著陸點、橋型線位、口岸模式、融資安排等成為三方博弈的“四大焦點”,而工程造價在爭議中逐年飆升,官方估算投資額僅從二○○三年至今便激增近一點五倍。針對大橋施工期間仍存許多涉及跨界協調解決的難題,中央批覆的大橋工可報告單列“三地協調費”和“諮詢考察費”高達一億三千萬元人民幣。

  大公報報道,歷經二十六年,這第一座涉及中國經濟特區和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大型跨海大橋,其建與不建、如何建、誰來建等爭論“一波三折”。權威消息人士透露,近日獲國務院批准的港珠澳大橋工可報告中亦對其“前世與今生”進行較具體的概述。早在一九八三年,“公路大王”香港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便建議興建一條連接香港與珠海的“伶仃洋大橋”,其後引發兩地不斷討論,但陷入內地、香港政府“一熱一冷”境地。消息人士說,大橋工可報告便提到,“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原國家計委批准了‘伶仃洋跨海大橋’的項目建議書,但由於種種原因,該大橋的建設到目前為止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由冷變熱”耗時十九年

  消息人士稱,香港政府耗時足足十九年才認可支持大橋項目。二○○三年初特首發布《施政報告》明確表示推動興建港珠澳大橋;同年七月,國家發改委與香港政府共同委託完成《香港與珠江西岸交通聯繫研究》,其後召開第四次內地與香港大型基礎設施協作會議,粵港澳代表一致確認大橋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具有特別的政治、經濟意義。

  ○三年八月初,國務院批准成立由港方牽頭的“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全面開展各項前期工作。消息人士透露,前期工作一開始便出現港粵政府“單Y”(一橋連港珠澳)與“雙Y”(一橋連港深珠澳)方案的較量,最後以粵方“退一步”了結。據大橋工可報告提到,至○四年四月“廣東方面希望‘一橋連四地’,但最終尊重特區意見,服從中央決定”。

  隨後,粵澳方在大橋西岸著陸點“拱北/明珠、橫琴/北安”也燃起爭議“硝煙”。其中,粵方推薦“從北安穿越澳氹一、二、三橋後連接到橫琴”方案,而澳方雖不反對珠海連橫琴,但首推明珠,要求在明珠方案技術上走不通時再考慮北安,明確反對大橋上跨或採用水下隧道下穿澳氹一、二、三橋。消息人士透露,這一輪爭議一直延至○五年四月,國家發改委主持召開大橋橋位技術方案論證會,敲定“香港?石灣~拱北/明珠”方案,並徵求軍方意見,從減少對航運和相關產業發展的制約、有利於國防安全等考慮,認同(北線)橋隧組合方案優於(南線)全橋方案。

  融資口岸查驗又成障礙

  不過,口岸選址及查驗模式、融資安排等爭論很快又成為“障礙”。消息人士說,“一地三檢”或“三地三檢”選擇還相對“好商量”,到○六年七月經國務院港澳辦協調,港方“放棄”之前堅持的“一地三檢”,三地同意採用“三地三檢”口岸模式;但在大橋研討後期出現的融資“利益博弈”,卻成為制約大橋何時、能否上馬的最大“攔路虎”,因為此時大橋造價已由○三年的三百億(人民幣,下同)飆升至五百五十億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