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善待農民 中國經濟才有未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13 00:18:09  


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改革,落實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
  中評社香港10月13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10月13日載文《善待農民中國經濟才有未來》,摘要如下:

  回顧中國經濟60年,借用周恩來總理對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評價,是“成績很大,但是錯誤不少”。成績無需贅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讓中國近30年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經濟增長。錯誤在於中國政府依然直接或間接控制著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這導致經濟增長的成果向權力和資本集中,農民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締造者,卻成了這一過程的最小受益者。 

  未來中國必須學會飲水思源,善待農民,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的“給農民多少實惠都不算多”。其中最關鍵的是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改革,落實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而啟動中國農村龐大的內需,完成從投資大國向消費大國的華麗轉身。 

  “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300多年前的著名論斷,但表面上既有土地又肯吃苦耐勞的中國農民為何卻成了社會的弱勢群體呢?這是因為中國並沒有界定和保護好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私人所有權。 

  雖然中國政府承諾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持長久不變,但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不能作為抵押(只有在少數試點地區可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也只局限在農民和農民之間,也不能變更土地的使用性質,這意味著農民很難分享到土地增值的收益,手中的土地成了很難變現的僵化資本,只能等待政府低價收地變更土地使用性質,這一過程中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是最大的獲利者。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