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溫家寶: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11 20:21:34  


 
  第三堂聽的是走進研究性學習課。這是我從來沒聽過的課。聽了課我懂了,其實是開闊學生的思維,用我們可以經常接觸到的一些事情來深究科學的原理,提出問題,獨立思考。這堂課老師講的是“教室”,就是要建一座好的“教室”應具備哪些條件。學生紛紛回答,幾乎我想到的他們都談到了,從窗戶到門,從隔音到節材。最後,老師把它概括為四個方面,叫做你想研究什麼問題——研究“教室”;怎麼開展研究——研究“教室”的方方面面;和誰一起研究——老師和同學;怎樣表達研究成果——把學生的經歷、實踐和參與結合在一起。但我坐在課堂上就在想,非常重要的一點學生們卻沒想到,就教室而言,建築安全應是第一位的。學生沒想到,教師也沒想到。經濟適用都想了,但是安全沒想到,也就是說學生沒有想到防震知識,這算個缺點吧?這堂課講得還是不錯的,比如教室的設備甚至深入到多媒體,投影、攝影頭,節能深入到節能材料,深入到經濟上的性價比。還有一點,就是老師提問時,一個學生說我喜歡岩石,想研究岩石,這個學生也可能不知道老師備課的內容是要講“教室”,但是老師很快把他的問題扭過去了,因為這堂課不是這個主題。這裡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教這堂課要求老師的知識非常淵博,學生愛好涉及的是大自然,老師講的是“教室”,而對學生好奇的大自然應該給予積極回應。對學生的回答,老師應因勢利導,問他看過多少種岩石,知道名字嗎?老師就可以講岩石的分類:沉積岩、岩漿岩、火山岩,啟發學生熱愛岩石,從而熱愛地質。我不是讓老師把原來備課的內容改變,而是因為學生想聽的是大自然,老師要講小空間,用簡練的語言和提問的方式回答大自然的問題是必要的,而且並不困難。最後,老師展示了這個學校的研究成果,35中做過園林研究,做過抗紫外線的研究,做過冬小麥的研究,做過城門與城墻的研究,做過節水灌溉的研究,做過環境因素和生物的研究,還有很多學生獲獎。這是一堂很好的課,但老師可以更放開一些,不要求老師是萬能的,老師可以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帶回去思考,下次再給他們解答。

  第四堂聽的是地理課。老師用提問的方法,問學生暑假到過哪些地方。我真沒想到學生到過那麼多地方,不僅是國內,而且到過國外。我仔細翻了課本。這門課把我們過去的地理與自然地理合併了,甚至擴展到把地理、地質、氣象、人文結合起來,是一本綜合教材,可能現在學地理的時間要比過去少了。但是講華北一下子我就聽糊涂了,因為課本講的既不是自然分界,又不是經濟分區,也不是行政分區,華北怎麼把陜西、甘肅和寧夏包括進去了?課本對中國區域劃分的依據不足,無論是自然的、經濟的還是歷史沿革的劃分都沒能講清楚,有的是錯誤的。此外,課本關於中國的區域差異一章就講了中國的五大區域,即華北、青藏、沿海、港澳和台灣,這就更不全面了。我贊成把地理、地質和氣候結合起來,這就如同把人與自然、環境結合起來一樣。過去大學的地質地理系就包含這三個方面。已故的劉東生院士之所以在研究黃土高原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中國有世界上最厚、面積最大的黃土層,這給他提供了有利的研究條件;另一個原因是他對地理、地貌、地質和氣候的關係,特別是黃土的成因以及黃土形成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研究得很深。我贊成編寫教材時把這幾方面結合起來,但要把基本概念講清楚。現在孩子們見識很廣,他們到過很多地方,老師講得也很好。課本要保持嚴謹規範和學術的百家爭鳴,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地理學真正的科學內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