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馬英九大陸政策的本質特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09 00:43:56  


馬英九路線滿足了美國的戰略利益。
 
  馬英九以最高領導人身份兼任國民黨主席,是為了“完全執政,完全負責”,他的責任就是完成對“台獨”執政的撥亂反正,一如馬就台美軍售問題提出的那樣,他“執政8年的目的在定型,順著軌道往前走”(2009年6月16日台“中央社”專訪),他要力爭8年任期,並利用這8年打好基礎,鋪好軌道,讓後來的執政者,無論黨派、理念,都能在這條軌道上行駛,並難以發生重大偏離。說白了,就是要讓島內執政者難以再搞“法理台獨”,以此保障並維持兩岸長期和平的現狀。對馬英九來說,這條軌道通往哪里暫且不提,但肯定最終必以主流民意為依歸,而要將台灣民意貫徹到底,則必須靠台灣的實力。因此,馬英九現在要做的就是韜光養晦,先把台灣的整體競爭力,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提升,當台灣的經濟、民主、文化等力量轉化為能夠與大陸相抗衡、競爭的政治力的時候,他就重新掌握了籌碼,那時才是與大陸談判的時機。這是他特別強調“先經濟,後政治”的原因之一。而要增強實力,特別是解決島內經濟問題,則必須依靠大陸,要依靠大陸則必須改善雙方關係,增加政治互信,只有這樣,國民黨才有與大陸合作並利用大陸壯大自己的可能,馬英九才能獲得在島內施展的更充裕的時間。可以說,“兩岸和解、外交休兵”,是馬英九軟的一手,體現著他擅長的以柔克剛的戰術,也透露出其長遠的戰略意圖。

  2、馬英九路線給了民進黨發展、並與國民黨合作的機會。

  馬英九路線讓民進黨有發展自己並與國民黨合作的機會。為何?看看民進黨的“務實台獨”路線內容就知道了。 

  2000年民進黨能夠執政,雖出乎其預料,但也某種程度上說明黨內持續對“台獨基本教義派”路線的務實轉型(其成果是1999年5月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奏效。與“台獨基本教義派”路線相較,“務實台獨”路線的本質特徵在於,雖堅持“台獨”理念,但在台灣前途上,從“台灣共和國”是唯一選項到“台灣共和國”是選項之一;在“台獨”內容上,從追求“台灣共和國”到認同“主權獨立的中華民國”;在兩岸政治文化關係上,從“分裂中華民族”到“淡化台灣民族主義”,從“獨立的台灣文化”到“台灣文化不能去中國化”;在兩岸交流上,從“不與中國接觸”到與中國展開“全方位互動”;在實現“台獨”的做法上,強調安全與和平原則。這些都匯總在1999年5月民進黨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中,此後,歷經連續11場中國政策論壇、1999年9月的中國政策研討會、10月中常會通過的“二千年政策綱領”,民進黨還曾提出了“兩岸發展新架構的三項基本原則”:“在對等的基礎上,推動台灣、中國全面關係的正常化;台海問題應堅守聯合國和平解決爭端原則;對未來兩岸發展方向不預設立場”(2000年2月1日《自由時報》)。2009年6月,民進黨中國事務小組召集人陳忠信表示,“當年經大辯論釐清的民進黨中國政策方向至今並無改變”(2009年6月14日中評網)。

  與馬英九大陸政策相較,在拋開沒有時間表的未來終極目標,國民黨也不做清楚的政治、法律層面的區隔與細膩的政策宣傳的話,“務實台獨”路線與馬的大陸政策在“追求和平”、“兩岸全方位交往”、“未來兩岸發展方向不預設立場”,特別是“務實台獨”也打起“中華民國”的招牌、國民黨也強調“公投”的“人民自決權”等這些方面,看上去區別不大。正因為馬英九大陸政策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未來目標,其維持現狀的類似於“階段性兩國”定位與“務實台獨”在現階段又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以什麼來明確反對“務實台獨”呢?這當然是馬英九在反對“務實台獨”的問題上難以著墨的原因。

  既然現階段馬英九的大陸政策無力反對“務實台獨”,那麼,就給了民進黨操作“務實台獨”或稱“軟台獨”的機會與空間。何況,馬英九一心希望當“全民總統”,更希望民進黨參與其施政,特別是希望在兩岸關係方面與民進黨等在野勢力尋求島內共識。

  當然,馬英九路線給了民進黨機會,但民進黨能否利用它來重整旗鼓,則是需要另文分析的事了。

  3、馬英九路線滿足了美國的戰略利益,也使得美國有了進一步操作兩岸分裂現狀長期化、固定化的機會。

  2009年6月26日,即將卸任的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稱,“在‘台灣關係法’下,台美關係仍舊穩固,美國樂見台灣與大陸改善關係,也會持續與台灣合作、確保台灣的安全”,“讓台灣‘不成熟的民主’能夠持續茁壯成長,是台美雙方人民共同的心願”(2009年6月26日《中國時報》)。楊蘇棣此語,表明美國長期以來對台海兩岸的戰略意圖與目標並沒有隨著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新發展而改變。這就是,以共同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牢牢掌控台灣,進而“以台制華”,使兩岸維持長期的“和而不統”局面。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正給了美國進一步落實其戰略意圖和目標的機會。

  由於民進黨為了選舉利益,多年來不斷地破壞台灣與美國長期的互信,並迫使美國首次公開否定“中華民國的國家地位”,讓馬英九相當在意。因此,台美關係的恢復、提升就更成為馬英九對外關係的優先之選、重中之重。而這個關係的恢復、提升則以重建台美互信,改善並鞏固“中華民國”的“地位”與“現狀”為核心目的。這就給了美國操作其台海政策的空間。2009年6月,美國政府斥資1.7億美元著手在台北內湖興建美國在台協會(AIT)新館,且建館土地租期99年,其意圖正如楊蘇棣所言,“台美關係不必與兩岸關係競爭”,“未來台美關係會奠定在最持久的基礎上”(2009年7月2日《中國時報》),這個“最持久的基礎”就是兩岸分裂的現狀永久化,只要不與大陸統一,台灣就不會也無力脫離美國的掌控。

  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及其實施一年來,美國一方面願意見到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讓美國可以遠離麻煩(戰爭)的漩渦,一方面也擔心馬英九與大陸走得太近而損害美國的利益。但是,馬英九在對美軍購、建館、美國牛肉進口等議題上或主動釋放善意,或向美妥協,無疑讓美國吃下定心丸:畢竟台灣自身實力仍弱,需要美國對台灣的支援,特別是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台灣“國際空間”上的,乃至經濟、軍事方面的支援,需要以美國為後盾提高與大陸競爭、談判的實力與籌碼。這是楊蘇棣放心的將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做出切割的原因,他看出馬英九執政下的兩岸關係,並不會損害台美關係,反而有利於美國獲取其在亞太地區的利益,達成其既定的戰略目標。

  當然,這需要指出的是,站在國際政治與對外政策制定的角度上看,在馬英九的“國家利益”中,目前的核心利益或稱生存利益是兩岸關係,而台美關係則非生存利益,因此其對外政策位階低於兩岸關係位階。而在台美關係中,拉美國撐腰則屬主要利益,而軍售等則為次要利益,這是馬英九可以在軍購等方面妥協、彈性處理的原因。

  4,大陸對馬英九的大陸政策要揚長惕短。

  站在大陸的角度,總體上說,儘管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沒有提出一個明確未來目標,反而體現出幾面討好的投機性與權宜性(這些構成其所謂的務實性),但還是有其積極的一面,如它的和平發展、互利雙贏與兩岸民意需求、與兩岸關係健康發展的大趨勢、與亞太地區國際政治格局中幾個主要主導國家的戰略利益等,在現階段都是比較吻合的。只要他能夠持續發揮這些積極面,在他執政期內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打好政治互信基礎,奠定雙向交往模式,交班之時他應該完成其撥亂反正、“定型”、鋪軌這一階段性歷史任務了。

  當然,馬英九大陸政策也充分體現出消極面,它既是島內外政治現實、島內民眾多元而複雜心態的集中反映,也為馬英九自身局限性(對政治現實的無力感,缺乏應有的格局和擔當)所牽累,既有馬英九的主觀認知,也是馬英九不得不做出的政策選擇。對這些不得不的消極面,外界不能一廂情願的去苛求。

  大陸應該牢牢把握住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以長遠、前瞻的眼光與胸懷重新認識、理解馬英九這些不得不的方面,求同存異,揚其長,惕其短;並利用一切可以深化合作的機會,使經濟層面的交流與文化層面等更高層次的交流同步進行,並盡可能的將其成果以兩岸協定的方式來體現,這樣才能有效達成並鞏固對台政策的階段性成果,為兩岸的最終統一奠定基礎。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10月號,總第142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