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央行行長周小川:以金融之血給養中國經濟之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23 14:13:02  


 
  “金融是現代經濟運行的核心和血液,金融對經濟的支援和調控作用日益明顯。”周小川說。 

  反通脹是央行的一項重要工作。建國初期,中國人民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大力抽緊銀根,做好舉辦折實存款和配合財政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的工作,不到半年時間就有效抑制了國民黨統治時期長達12年之久的通貨膨脹。此後的幾十年間,我國又先後經歷了四次以反通貨膨脹為主要目標的宏觀調控,央行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成功抑制通脹,為支援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頂住國際金融危機作出了重要貢獻。 

  有海外媒體這樣評論: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新興市場國家,能在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脹間取得平衡,這其間宛如走鋼絲,中國央行的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這就需要不斷地調節貨幣政策鬆緊的程度,使之既適應于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應于解決就業的需要,同時又要保證幣值的穩定,低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就業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這四個目標要統籌考慮。”周小川說。 

  針對外界對貨幣政策效果的不同看法,周小川認為,貨幣政策有時間滯後性,我們要想辦法根據現有的知識去對未來做出一些預判。此外,每次制定貨幣政策時,還要考慮貨幣政策傳導的機制。 

  “貨幣政策在一個國家和另一個國家,在一個時期和在另一個時期,它傳導的有效性是不一樣的,中央銀行制定的是一些大的政策,但是它要通過商業銀行,通過金融機構,通過企業,反映到整體經濟中去,這種傳導是否順暢,是影響貨幣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周小川說。 

  “從計劃到市場,60年間,我國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金融體系”

  在訪談的有限時間裡,“從計劃到市場”,成為周小川屢屢提及的一個詞彙。新中國的金融事業,與國民經濟一樣也經歷了從計劃到市場的過程。 

  周小川介紹,我國金融業從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高度集中的單一國家銀行體制,發展成為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多元化的銀行、證券、保險業共同發展的金融體制,並在優化資源配置、支援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