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蘇州政壇順風順水 王榮前三任書記均當了省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2 14:50:37  


 
陳德銘:創造台資電子產業鏈奇跡

  2000年12月,陳德銘接任蘇州市委書記一職。此前的三年中,這位1949年3月出生的上海人在蘇州市歷任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等職。

  來蘇州之前,他先後在江蘇省泰州肉聯廠、江蘇省商業廳任職,隨後在江蘇省政府出任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期間,他分別獲得南京大學國際商學院經濟學碩士學位及企業管理專業博士學位。

  “他的博士論文寫得也不錯。”作為陳德銘博士論文答辯的評委之一,沈立人認為陳德銘對經濟工作的熟悉程度很高。

  在孟煥民的眼中,這位書記是很愛讀書的人,“晚上經常讀書到十一二點”。

  “陳德銘的整個工作思路沒有大的變化,還是提出構築一個更高的環境平台,走在中國前列。”孟煥民說。

  2001年5月16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登載一篇題為《市委書記陳德銘:蘇州學到新加坡的親商理念》的報道,文章寫到:“陳德銘指出,在中新合作當中,從新加坡的親商理念,和一例例具體招商的方法,使蘇州學到很多東西。親商的各種理念,不僅已經深入到蘇州工業園區,而且在江蘇的各個開發區,甚至全國都在逐步地強調這一點。”

  陳德銘曾經對聯合國來蘇州考察人員介紹說:蘇州的經驗是政府工作要“到位”,而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府不就經濟抓經濟,而是抓人的素質的提高,抓環境質量的優化,以此吸引外來投資,推動經濟發展。

  陳德銘在蘇州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政績是昆山的發展。在他的主導下,昆山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在短短數年間吸收了巨額台資,發展成中國甚至是全球最重要的電子產業基地和筆記本電腦基地之一。

  “昆山之路首先是昆山人走出來的。”蘇州市委黨校副校長鄔才生解釋。昆山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主要是為了國內的橫向經濟聯合。“上海的有些企業在西部年紀大了,進不了上海,便在昆山開設分廠。”

  隨後,昆山開始由國內橫向聯合轉向吸引外資。陳德銘曾透露,他到外面招商時,競爭十分激烈,他經過研究發現,電子產業的核心是信息問題,競爭的是時間,一切都要求快速,要爭取在24小時內把產品送到客戶手上。

  為了滿足以上要求,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能夠采集到大部分的零部件;二是要快速通關,將產品迅速送到世界各地。為此,陳德銘組織專人研究全世界生產廠家的分布,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零部件廠商進行招商,通過三五年的努力,在昆山形成了完整的物流配送產業鏈。

  “台資本來集中在福建,現在大部分轉移到江蘇,江蘇主要在昆山。”沈立人說。

  目前,昆山吸納台資二十五億美元,占台商在大陸總投資的十分之一,被譽為“小台北”。

  2002年5月,這位出生於金融世家、在國際上有廣泛人脈的學者型官員被中央派赴陝西省,擔任副省長,不久又被提升為常務副省長,協助省長賈志邦,全面主持陝西的政府工作。

  被任命為代省長之後,陳德銘正式接下賈志邦的擔子已成定局,只等明年省人大會議的確認。

王瑉:大刀闊斧促改革

  與陳德銘經過在副省長、常務副省長位置上的過渡不同,2002年5月接替他擔任蘇州市委書記的王瑉,只在蘇州磨礪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出人意料地“空降”到吉林,直接添補了原省長洪虎留下的空缺。

  “王瑉本來不是搞經濟工作的,到了蘇州後,這個形勢對他有利,他轉變得也比較快,現在在經濟工作方面已經是內行了。”沈立人評價。

  僅就履歷而言,王瑉,這位南京航空學院機械製造專業畢業的博士略顯單薄。1994年7月,王瑉走出大學校門,進入政府機關工作,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一職調任江蘇省省長助理,1996年12月任江蘇省副省長。2002年5月,王瑉接過陳德銘的接力棒,在蘇州走馬上任。

  “王瑉書記來之後對國企改革推動是很大的。改革本來就是難題,很多領導怕改,王瑉書記敢想、敢做、敢為,力度很大,決心很大。”王瑉的魄力讓孟煥民記憶猶新,“王瑉書記來了之後馬上表態,動員大會馬上就開,態度非常明朗。”

  蘇州的公有制企業改革從1995年開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鄉鎮企業的改制。

  “1995年,蘇州在全國比較早地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一是公有制企業產權制度和企業經營機制的根本性轉變,二是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這個轉變的過程比較長,1998年鄉鎮企業的改革基本完成,一部分改成股份制,另一部分改成私有企業。”蘇州市委黨校副校長鄔才生對《時代人物周報》說。

  改革的第二個階段是1998年至2000年。由於鄉鎮企業改革的成功實踐,蘇州加快了城鎮企業、重點市縣屬和區屬企業的改革。對這一階段的改革,鄔才生的評價是:“改得不夠徹底,公有控股的比例平均在60%,效果不是很好。”

  2002年9月17日,王瑉上任後僅4個月,蘇州召開改革大會。改革進入第三個階段:市屬企業的全面改革。

  “蘇州提出三個到位:一是所有的公有制企業都要進行改革,一個不漏。二是產權制度改革到位,國有企業在競爭性的、經營性的行業當中要退出控股地位,壟斷性的行業國有資本控股。蘇州現在有四個大的公司,其它的能退出的全部退出,不能退出的股份不能超過20%。三是職工身份置換到位,傳統國有企業的固定工、合同工重新簽訂勞動合同,然後按比例給予適當補償。”鄔才生介紹。

  一年半時間,蘇州完成了1034家單位的改制,涉及總資產267億元,11.3萬國企職工身份全部置換。改革之徹底在市民中已是盡人皆知。“在蘇州說國企,蘇州人會笑的。”一位姓蘇的出租車司機笑著說。

  這一階段的改革剛剛完成,王瑉就接受了新的使命,北上吉林。

  11月3日,這個外來的和尚在長春調研時念出八字經:上爭、下促、外引、內培。上爭就是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下促就是促進和推動各地做好發展的文章;外引就是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內培就是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發展,“要培育一批吉林的老板”。王瑉已經開始進入角色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