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孫中山遺體改殮易棺之謎 揭秘奉安大典細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04 14:26:50  


中山陵祭堂內的孫中山坐像
 
  那段時間,中國正在經歷持續不斷的戰亂,北京西山一帶治安不好,常有散兵滋事搗亂。此外,有傳言說張作霖、張宗昌認為孫中山停靈的地方風水好,以致北伐軍連打勝仗,因此只有焚屍方能破解。守靈人員得知消息,緊張萬分。

  據當時擔任守靈負責人的李榮事後回憶,他曾前往協和醫院向院長劉瑞恒求助,打算把孫中山的靈櫬轉移到協和醫院保存,劉瑞恒認為不妥而沒有答應。李榮只好請劉瑞恒開列防腐藥水名稱,自己前往德國藥行購買,同時將存放在中法中學的那具沉香木美式棺(即前面所說的“第一棺”)運回西山。

  1927年11月25日深夜(實際是26日淩晨)2時半,守靈人員秘密地將孫中山的遺體從楠木棺(即“第三棺”)移入美式棺(即“第一棺”),用棉花藥水包裹防腐,藏到碧雲寺內東側水泉院的山洞內,以防不測。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三殮。

  1928年初夏,張作霖敗退東北,於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6月7日,守靈人員將孫中山遺體重新移回楠木棺(即“第三棺”)。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四殮。

  如果仔細琢磨,這段“史實”似有許多疑點。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福爾馬林保存遺體,不僅需要特殊材質的容器,還得由專業醫務人員配置操作才行。這樣的工作,是軍人出身的守靈人員所難以完成的。更不必說“用棉花藥水包裹防腐”了──如此處理方式,遺體難免會接觸空氣,怎能保持原樣?

  在奉安大典完成後出版的《總理奉安實錄》一書和2001年8月出版的《香山公園志》中,均沒有關於孫中山遺體移藏水泉院的記載。作者曾與香山公園有關人士探討當年守靈人員移靈的情況,他認為不太可能。別的不說,僅看水泉院的那個山洞,雖環境幽靜,卻并不深邃,即使勉強移靈,把遺體藏在與金剛寶座塔這麼近的地方,不但未必隱蔽,反倒有欲蓋彌彰之嫌。“移靈”一說,也許是守靈衛士無奈之中想出的計策:故意散布傳言,讓人以為孫中山的遺體已經不在碧雲寺了,以此轉移視綫。

  當然,這些只是推測。畢竟時隔80多年,歷史的真相難免益顯模糊了。

  1929年5月,南京政府正式拉開奉安大典的帷幕。5月20日下午2時,孫科與協和醫院的史蒂芬醫生來到碧雲寺,在守靈人員協助下,將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內的防腐液放淨(有關資料記為“保護油”,這一細節表明,孫中山的遺體是浸在棺中的防腐液即 “保護油”裡的),史蒂芬將遺體揩淨後用白色綳帶包裹周身,然後移入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暫時重新放回石龕之內。這是“第五殮”。

  22日晨7時,迎櫬專員指揮守靈衛士將靈櫬移到金剛寶座塔前下方的普明妙覺殿。8時許,宋慶齡等人趕到,由史蒂芬醫生及助手、護士將遺體以白綢裹縛,并為孫中山理發、更衣。原來是准備穿中山裝的──這是最恰當的方案,但醫生比較有經驗,說人的遺體長度比生前要縮短好多,中山裝需要身架雄偉,并不適用。所以,最終是仿照回教葬禮的方式,內裹白綾、外著長袍馬褂。

  更衣完畢,在宋慶齡等家屬的守視下,由孫科等人將遺體移入另一具新棺──特制的美式銅棺。這具棺椁是 1925年決定將孫中山土葬之後,治喪處特地向美國訂購的,早在1925年8月便已運抵上海,存放在香山路孫中山故居內;1927年5月轉運至南京;1928年12月運抵北平。此為孫中山遺體的第六殮、“第四棺”。

  11天後,這具承載孫中山遺體的銅棺安置於南京中山陵。(來源:文匯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