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公報:紓困及時又審慎 施行尤須重效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7 14:46:58  


  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紓困及時又審慎 施行尤須重效益”的社評說,昨日財政司曾俊華宣布了新一輪紓解民困的財政政策,款項總額逾一百億元,包括了多方面的措施,並可惠及絕大多數市民。年初的財政預算報告中,便已出台不少惠民措施,這次再把其力度增強,反映當局認為在金融風暴及甲流疫情的夾擊下,有必要為刺激經濟及改善民生再度出招。顯然,這是及時而明智之舉,對緩和夾擊的負面影響,自可起到一定紓緩作用,將有助維持社會及經濟穩定。

  社評指出,從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看,多支出百餘億元完全是在可承擔範圍內,不會因此導致赤字急升及財政平衡大幅惡化,故仍可算是符合審慎理財原則。何況本港儲備頗豐,其原意也是為了困厄時應急所用,於此多難之時,多花點錢極之合理。當然,本著應花則花而不亂花的方針,關鍵是開支要用得其所,亦即要有效率和公平。對此應按三原則來作判斷,察看能否:(一)有效推動經濟復甦及發展。(二)起到保障低收入及弱勢社群的再分配功能。(三)減輕納稅人負擔,尤其是稅負最重的中產階層。這些都是檢驗是否有濫用公帑的測試劑。

  社評表示,在推動經濟上,新一輪措施的兩大重點是:加大對就業和企業信貸的支持力度,包括提高有關的撥款數額,和放寬一些相關的限制等,都屬合理而有效者。如能穩定就業,則消費、投資等內需領域都有望減緩收縮,甚至可加快復甦。其中增加防疫工作的短期職位,乃針對目前社會急需而行,增加持續進修基金,則有助提升勞工質素,兼有長遠效益。在金融風暴下,信用緊縮乃導致經濟下滑的主因,解困必須由此做起,故加大對企業及出口信貸擔保,確是對症下藥。由於金融風暴的深度及時間長度仍未可知,為防疫情惡化,加大個別企業擔保金額,及延長擔保期限等都算合理,然而提高擔保率至八成,卻會引致更大的“道德危機”問題。

  紓困措施中包括加大對綜援、傷殘津貼及高齡等方面的資助,使受惠人士能在逆境中進一步改善生活,亦屬合情合理。此外,加大退稅及減免差餉款額等減輕稅負措施,乃直接對中產人士的支持。不少專業人士在金融風暴中,無論在就業及投資方面都深受打擊,增加紓困資助可謂雪中送炭。只是退稅或可稍為重手,上限提高至一萬而非八千。

  當然,也有一些措施並不完全符合上述三個原則,而只是為了改善社會氣氛,尋求皆大歡喜效應,政治意味多於實際意義。例如減免一些政府收費對企業營運幫助不大,對危困中瀕臨倒閉的更無意義。減免公屋租金而惠及富戶亦不合理。若在這些方面能省下派錢,可用在更迫切需要的地方。

  社評認為,無論如何,新一輪紓困行動及時而取向大致正確,但當局仍未可因而高枕無憂,還須密切關注以下幾點:(一)如全球金融經濟危機繼續惡化,或有持久傾向,則須考慮再出台新紓困政策。(二)這次行動基本上只是修修補補,未有新政策隨之出台,對長遠發展及加速復甦來說未必足夠。政府應考慮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由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來強化復甦基礎及發展後勁。(三)為減開支實行節流,包括落實公務員減薪,及在政府內推行提高施政效率的新計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