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聶建中:導引陸資來台 創造兩岸雙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16 14:17:36  


  中評社台北4月15日電(記者 李仲維)台灣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聶建中在海基會出版的最新一期《交流》雜誌發表“開放陸資創造兩岸雙贏”專文,聶建中認為,在金融海嘯衝擊下,台灣的經濟活動已初現疲態,民間消費意願更顯低落。如政府適時導引陸資來台,將有利於穩定目前持續走低的投資心理環境,帶動另一波投資風潮之先河。

  聶建中指出,若能有效導引陸資來台,對台灣內部經濟發展除有資本流動效應外,對擴大台灣外銷大陸市場也將發揮積極正面作用。

  “開放陸資創造兩岸雙贏”全文如下:

  壹、前言

  危機就是轉機,目前肆虐全球的金融海嘯,對兩岸經貿合作而言,的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與環境。台灣是一個以出口導向(export-led)為主,而且高度仰賴對外貿易以維持經濟成長與繁榮的小型開放經濟體(small open economy),消彌長久對立的兩岸政經情勢,加速兩岸經貿的合作,絕對有助於兩岸的良性互動與雙邊經貿發展。

  金融海嘯造成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雖歐、美、日等大國相繼祭出降息及直接挹注資金等救世及救市行動,但各先進國家經濟體依舊衰退不振,導致全球景氣低迷,失業率攀升。即便美國政府最近祭出一連串“非貨幣政策”的非常救援措施,市場對金融機構自次貸以來的大量衍生性壞資產的無法減計仍感信心不足,甚至對此“左手發公債賣、右手印鈔票買”的救市措施,所將造成的大量美元供給的增加,產生可能重啟美元信心危機的隱憂。

  當然,受此波的全球不景氣風暴的影響,若干新興經濟體及小國,亦走向經濟崩潰的邊緣。台灣在此波風暴中,當然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惟值得注意的是,緊臨台灣的中國大陸,雖然也受到波及,但以其廣大的腹地及內需容量,確實展現了難得的韌性。在經歷廿餘年的經濟高度成長後,大陸所存蓄的金融、財政能力及外匯能量,確實讓大陸在此波受創的全球經濟中,展現出一枝獨秀屹立不群的風貌。

  據大陸副財政部長王軍日前表示,目前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毛額的規模僅百分之二點九,顯示中國應付此波金融海嘯,在國家財政之政策運用上,仍有相當餘裕。因此,中國大陸日前相繼喊出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寬鬆貨幣政策等,其對於刺激內需消費的助益已逐漸浮現。根據大陸統計局數據,今年1月至2月,零售銷售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五點二,固定投資成長表現也提升一點零三兆元人民幣,皆優於市場預期,可見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及政府振興方案與銀行融資等措施,的確已對實際經濟產生相當貢獻。此即為中國政府對“保八”目標雖稱謹慎因應,但仍是深具信心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台灣對於大陸及香港的出口額占總出口的40%,雙邊貿易對台灣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台灣藉助大陸消費市場提振出口,更在近期的“急單”效應展現效果,顯示強化對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確實對台灣經濟有正面積極的效用。尤其近期“經濟部”研擬的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即是希望透過建立合法機制,導引陸資來台,以為台灣創造另一波經濟景氣增添助力。

  政治與經濟向來密不可分,兩岸各式協商議題,也總圍繞著經濟與“主權”的爭議。台灣曾以引以世人為傲的經濟佳蹟創造出經濟奇蹟,有了經濟實力就可能進一步擁有影響力,“國家”政治力也才得以伸張。無可諱言,過去八年來的“鎖國”造成經濟實力及國際競爭力的衰退,因此新政府於組成後即大刀闊斧的進行多項兩岸開放措施,期以“開鎖治國”策略,再造台灣經濟新契機。其中,對於陸資的研擬開放,就是一項明智的政策新思維。

  以下,筆者謹以政治與經濟兩層面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導引陸資來台,並提供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政策思維與建議,以創造兩岸雙贏局面。

  貳、政治層面

  一、大陸爭得面子,台灣贏得裡子

  大陸爭得面子:在政治上,中國大陸不斷透過經貿利益對台灣示好,惟始終難擺脫給人對台統戰之印象。中共積極樂見,台灣與大陸間之經貿往來關係提升。大陸先是歡迎台資登陸,建立與台商之良好關係,企圖達到統戰的政治目的。目前,則希望透過陸資來台,進一步展現對台和平友善之一面,以贏得國內外的支持。若陸資能順利來台運作,在政治宣傳上,確實能為中共統戰爭得面子。惟統戰效果在今日講求民主與自由開放的台灣社會,效果是相當有限的。

  台灣贏得裡子:台灣與中國大陸之交往最大障礙在於政治承認。台灣內部的反對聲浪,更在意任何可能傷害“主權”的相關議題,如名稱、“國號”、法律等。惟任何外資來台投資運作,均須接受台灣法律規範與政府管理,在公權力管理監督下,“主權”即自然彰顯。陸資來台,當然須接受台灣的法律規範與管理,此即台灣公權力自然及於該等陸資之法人及自然人身上。因此陸資來台將毫無疑問,讓台灣展現出管理規範的“主權”裡子。

  二、營造和平穩定台海環境使經濟互利

  自九六台海危機後,台灣曾因兩岸關係的衝突性高,而被國際投資機構設定為高投資風險區域,也導致日後外資裹足,而錢進大陸或其他東亞國家。若此時政府推動的開放陸資來台政策能順利進行,足以產生燈塔效用,昭示兩岸和平、兩區共榮,以吸引更多的外資,及國際投資機構來台進行投資活動。以台灣目前優質的資訊、金融、法治、人力資源等條件,加上大陸的市場及文化、語言的互通性等,兩岸經濟互補與互利,對雙方經貿發展將有相當正面的效果。而此一效果與影響,對台灣更為有利,如陸資來台,帶動的是對台灣的投資,及外資與台灣企業之合作,共同擴張對東亞市場版圖,使台灣企業直接受惠。

  參、經濟層面

  一、兩岸善用經濟資源

  中國大陸龐大的經濟體,除了有市場的考量外,資金及企業的投資,均會對台灣產生立即而明顯的影響。陸資來台,不但可以活絡台灣金融市場及房地產業,雙方透過企業聯盟更可藉由彼此優勢,進軍國際,爭取先機。大陸方面亦可藉助台灣之科技及人力優勢,作為經濟發展之槓桿,加速經濟之發展。

  二、產業進行重整

  台灣過去十餘年經濟及產業發展,因意識形態而遭嚴重扭曲,導致產業生存難以為繼,傳統勞力密集型產業苦無適當出路,高科技產業在經濟前景及政府政策不明的情境下投資減緩。同時,相關服務產業在景氣不佳之氛圍中,更是困難重重。如上因素,導致原有勞動人口變成失業人口。如此時改變既有之扭曲與管制,導引陸資來台,帶動新的投資建設,將是台灣產業重整之最佳契機。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