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香港面對的挑戰看,上海已經確定營建國際金融中心,而深圳這個中國南部的股票交易中心也不甘於陪襯角色。在中央有關珠三角的發展規劃中,香港已經明顯遭遇了“時不我待”的壓力。如果這種壓力下香港不能夠迅速調整步伐,與內地特別是珠三角“與時俱進”,香港被邊緣化的危機絕對存在。所以,筆者認為,香港社會不應該僅僅將內地“優才”僅僅作為個體的人才來對香港進行“專業補強”,而應該充分認識這一群體的綜合能量,在加速香港與內地的全方位融合中充分激發他們的能量,為香港在與內地的融合過程中充當強力粘合劑,通過他們精準把握內地脈搏,準確判斷內地發展動態,從而制定有效的政策與措施。
應該說,香港的大商家由於早早進入內地發展,對內地的人才接觸較早、認識較深。但是至今為止,香港政府、決策部門對內地人才的應用並不多。其實對香港相關來說,內地人才有時難以顯露才能的原因,障礙在於觀念和認知因素,而不是能力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香港政府至少是決策咨詢部門,要多吸納一些真正在內地工作過並有較多的工作經驗,最好曾經做到一定層級的人才,這樣才能比較容易精準解讀內地政策,商議相關對策。而如果不能精准解讀,往往在思考對策的時候就容易偏離真正目標,無疑會影響香港的競爭能力。
《中國評論》月刊在10年前也就是1999年曾經邀請時任香港浸會大學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主任戴高禮、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孔文添、何謝韋律師事務所律師關尚義、日本朝日新聞香港支局長永持裕紀等4位來自歐美日的學者專家討論香港的現狀。當時他們就令人非常驚異地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香港開放尚不夠”。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一個國際都會,但是作為常年在香港工作的外籍人士,其中關尚義當時已經在香港生活了三十年,他們竟然都認為“香港開放尚不夠”,就說明香港其實早已出現僵化跡象,利益團體和壟斷,已經使香港社會形成相當強烈的封閉。
其實對香港來說,有著優良的法律制度,成熟的市場機制,只要能夠打破各行各業的壟斷,敞開胸懷,不難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特別是內地的優秀人才。以筆者的觀察與感受,覺得香港市民對通過“優才計劃”前來香港的內地專才,較之普通內地移民來港者更容易接受。因為這些專才本身就是戴著“優秀人才”的光環來到香港的,港人承認他們具有相關特殊的才能,香港社會也相對容易吸納他們的建議,這就為撇棄偏見、深度溝通創造良好條件。如果能夠善用內地優秀人才的綜合能力,可以迅速深化、強化香港與內地的融合,為香港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迅速提供一些必要的助力,從而使這些“優才”為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做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