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華社:從G7到G20 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8 15:26:28  


  中評社香港3月28日電/自2007年夏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世界金融和經濟形勢不斷惡化,到目前已演變成一場波及全球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

  據新華社報道,在應對這場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主要由發達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G7)框架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而包括了主要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國家的二十國集團(G20),則開始在協調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繼去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在美國華盛頓舉行首次金融峰會後,今年4月2日二十國集團將在英國倫敦舉行第二次金融峰會。在當前金融危機仍未觸底、世界經濟前景暗淡的背景下,二十國集團因其廣泛代表性而走到了歷史前台,而這一過程恰恰體現了世界經濟格局在過去幾十年中的大變遷。

  G7的“沒落”

  七國集團成員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七國集團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由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組成。當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經歷了美元危機、石油危機、“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和1973年到197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七國集團的最初宗旨是協調發達國家經濟政策,共同解決世界經濟危機和貨幣危機。1998年,俄羅斯正式加入七國集團,於是形成了目前的八國集團。

  由於七國集團在成立之初囊括了當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其影響力不容小覷,特別是在協調發達國家經濟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對發達國家,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

  聯合國全球監測部主任洪平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在歷史上,七國集團曾扮演過協調國際政策的積極角色。”但他同時強調:“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七國集團顯然已失去代表性,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國集團。”

  日本《時事解說》雜誌在去年底刊文指出,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七國集團的框架已經行不通。文章說,二十國集團涵蓋了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與此前一直佔壟斷地位的七國集團框架相比,二十國集團作為磋商世界經濟合作的框架更合適。

  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七國集團已經開始做出相應調整,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2005年開創了“G8+5”的模式,即在八國集團會議上,邀請中國、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南非等5個主要新興經濟體參加,以擴大八國集團在討論重大國際問題方面的有效性。

  毫無疑問,金融危機加速了七國集團作為協調國際經濟政策主要論壇這一地位的“沒落”。墨西哥《每日報》日前刊文說:“(全球)地緣經濟秩序及其中短期內的發展趨勢已經確定,那就是‘金磚四國’和海灣石油大國不可逆轉的崛起和七國集團的沒落。”

  G20的崛起

  二十國集團成立於1999年,在經歷了1997年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後,世界迫切需要一個同時包括主要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國家的組織,以加強政策協調,共同應對全球性金融和經濟問題。二十國集團的成員除了七國集團成員和歐盟外,還包括中國、俄羅斯、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非、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成立最初幾年,二十國集團只是一個較為鬆散的國際組織,以非正式的部長級會議形式運行,無常設秘書處,主席採取輪換制。

  2008年9月中旬,美國次貸危機升級為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為應對危機,不少國家都提出了召開全球性會議的倡議。最終,二十國集團在華盛頓召開了該組織第一屆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峰會。

  在華盛頓峰會上,二十國集團成員達成了應對金融危機的行動計劃,包括各方採取緊急措施支持全球經濟和穩定金融市場、加強金融監管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重要內容。由這次會議開始,二十國集團開始在協調各國政策、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真正的實質性作用。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胡錦濤出席G20、中美峰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