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公報:毛霉菌“別嘌醇”必須查出根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09 15:19:19  


  中評社香港3月9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毛霉菌‘別嘌醇’必須查出根源”的社評說,香港大學驗出降尿酸藥物“別嘌醇”毛霉菌含量超標一百倍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事件涉及藥物生產監管制度以及病人安全,性質是嚴重的。

  社評表示,過去三個月內,港島瑪麗醫院先後有五名癌症病人因消化系統感染毛霉菌死去,當時院方曾懷疑是食物或木筷子等食具受污染出事,結果經港大袁國勇教授實驗室化驗,查出毛霉菌竟存在於病人所服用的“別嘌醇”藥物內。藥物本應用於治病救人,如今卻成了“奪命殺手”,情況的確令人震驚。

  社評指出,從機制上看,食物及衛生局聯同香港大學在有病人因毛霉菌喪生後,認真展開各種可能性的追蹤和研究,從而能夠在較快時間內找出“元兇”,工作是有成效的;但另一方面,出現毛霉菌藥物的“歐化”藥廠,是本港最大的藥廠,且是政府公立醫院最主要的藥物供應商,被採用的藥物達四十多種,包括出事的降尿酸藥物以及用於治療傷風感冒、高血壓、胃病、血糖以至眼藥水等藥物,範圍十分廣泛,也就是說,“別嘌醇”事件已經令到全港公立醫院病人用藥問題蒙上陰影,加上私營醫院及私家醫生診所普遍也有採用“歐化”生產的藥物,影響就更廣泛了。

  就有關事件,目前最關鍵是找出藥物出現毛霉菌的原因。全港公立醫院今起為四萬多名病人更換藥物,但就如診症一樣,換藥只能“治標”,只有找到“源頭”才能“治本”。

  從常理看來,藥物出現毛霉菌,原因可能在於原材料、生產流程以及包裝、儲存等幾個環節,而不論是哪一個環節出事,問題都是嚴重的;按照有關條例,藥物生產有嚴格的規管與監控,包括廠房的空氣質素、含菌量以至溫度都有嚴格要求,每半小時便要進行一次測試、紀錄在案,而藥物由生產到製成包裝,其間最少要經過五次檢查測試,包括細菌培植,因此“歐化”的“別嘌醇”竟會出現毛霉菌超標一百倍,實是令人難以想像。

  社評又說,眼前最令病人、市民以及業界擔心的,是不知除了“別嘌醇”外,其他“歐化”生產的藥物有無受污染。據一些業界人士初步分析,毛霉菌有可能存在於製藥丸所必須的澱粉質原材料內,如果此一推測屬實,則情況可能會較現在已知的更嚴重。

  在事件發生後,市民普遍質疑的一點是,出事的“歐化”藥廠,號稱全港最大,設備先進,而且在今年的一月和三月,衛生署都曾派人前往該廠巡查,為何問題沒能被及早發現?

  社評稱,當前,就“別嘌醇”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藥物安全問題,醫衛當局必須高度重視,要爭取在較短時間內找出毛霉菌存在的原因以及源頭所在,並且制訂防止再有類似事件發生的有效辦法。過去一些醫療事故,予市民的印象是“醫醫相衛”,出事原因最後總是語焉不詳或不了了之,不能令市民釋疑。本港醫療服務的質素和水平整體是令人滿意的,但隔不多久總會出一些“亂子”,看來關鍵仍在於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和完善制度,才能令市民真正安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