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形勢嚴峻 香港金融業轉型需新思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1 00:17:44  


香港應集中發展有優勢和活力的金融業
  中評社香港3月21日電/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在《中國評論》月刊三月號發表專文“快速啟動香港金融業轉型提升”。作者認為香港應該“集中發展有優勢和活力的金融業”,並“注重蓬勃發展的碳交易”。文章內容如下:

  四大目標需要同時進行

  金融海嘯一起,全球的經濟都出現問題,對於香港這全外向的小島型經濟,打擊尤其嚴重。百上加斤的是,香港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包括金融、經貿服務、物流和旅遊,除了金融業還具一定的優勢和活力、旅遊得到中央政策支持,提供源源不絕的旅客之外,其它物流和經貿服務,早已疲態畢現。更重要的是,除了旅遊之外,其它產業多少都與內地的進出口業務,特別是珠三角(主要是東莞)自改革開放數十年形成的“前店後廠”的格局息息相關。內地大力啟動內需以對付外圍經濟的沖擊,對香港的補益不大;反而因為海外市場萎縮,再加上環保和勞工法例的收緊,東莞港商難以支撐,大規模倒閉,“前店後廠”的格局全面崩塌,對金融、經貿服務和物流業的沖擊之大,實在難以估計。影響所及,香港內部消費,包括房地產、零售等,都受到巨大的壓力,最後反映於就業、增長和物價當中。情況估計遠比1998年金融風暴和房地產泡沫爆發觸發的5年多持續通縮,更加嚴峻。

  對此,特首曾蔭權緊急成立了一個10人“經濟機遇委員會”,馬上展開討論,並於2008年12月8日的第二次會議之後,訂下“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三大目標,並公佈了包括千億元特別信貸保證計劃,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和通過多項措施,增加就業。

  濟燃眉之急,固然重要。同樣重要的是直面“前店後廠”破局,快速轉型,香港經濟這樣才會真正有活力,才會自然產生就業機會,恢復增長。所以,在上述“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之外,還要加上“促轉型”,成為四大目標。這四點同樣重要,需要同時進行。

  集中發展有優勢和活力的金融業

  對於如何轉型,市面上有幾條不同的思路。其中一條思路是集中發展目前唯一有優勢和活力的金融業。曾蔭權有一句名言:“一個金融業就可以養活七百萬人。”他的意思是金融業雖然直接僱用的人員不多,但增值高,有潛力可以支持和帶動香港所有其他行業。加上外邊已經造了“紐倫港”這新名詞,把香港跟紐約和倫敦這兩個世界金融中心並列,更鞏固了他的企圖心和信心。不過香港問題在於經濟基礎太窄,再進一步收窄,顯然不是一個理想的發展方向。若以股票市場市值與GDP比例計,已相當於GDP的10倍,高於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股市的相關比例,世界第一。他最近訪問過倫敦,當會親身感受到那裡因過分發展金融業務導致雙位數失業率的肅殺氣氛。

  但是如果我們從較現實角度看,從本身既有的優勢出發,無疑是會事半功倍,較容易於短期之內達到較大的效益的。成功快速發展金融業,將有利於填補其它產業萎縮的空間。這次金融危機,對美歐經濟打擊最大,東亞國家因為吃過了上次亞洲金融風暴的虧,所以大都儲備甚豐,金融穩健,中國尤其是突出的例子;所以香港若在目前的環境中大力發展金融業務,既有危,亦有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