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應雙軌同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16 00:06:55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軌跡,也迎來了兩岸共建新的中國經濟區的歷史性機遇。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大陸GDP由3645億元增長到30.06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在世界經濟領域,中國大陸已經成長為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大陸對世界貿易的貢獻率已達10%,出口貢獻率達12%,是利用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截至2008年底,大陸已與30多個國家就13個自由貿易區合作進行了談判,其中,6個已開始運行,成為參與世界經濟活動的主角之一。中國大陸的經濟總量已上升為世界第三,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成為帶動整個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的引擎,也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帶動包括台港澳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台灣在歷史上從來是掛靠或依附於某個或成為某個經濟體的一部分,隨著2008年台灣局勢發生了重大和積極的變化,泛藍領袖上台執政並在兩岸關係問題上順應島內主流民意的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求雙贏的呼聲,兩岸關係柳暗花明,面臨難得的機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使兩岸有機會攜手通過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完成兩岸經濟的制度性安排,共同建立一個新的中國經濟區,而台灣經濟競爭力和發展空間也將在這一進程中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

  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時機已經成熟

  兩岸在“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方面已有多年的理論準備、實踐核對和高度共識,時機已經成熟,兩岸應加強磋商、排除障礙、加速推動,作為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的新突破口。 

  關於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問題的研究,海峽兩岸以及國際學術界曾先後進行過兩次大討論。第一次是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當時提出的各種模式包括“中國圈”、“中國經濟圈”、“大中華共同市場”,等等,總體上是理論探索性質的討論。如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陳億村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提出未來兩岸經濟關係將以“中國經濟圈”形式出現;1989年福建省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金泓泛教授提出建立“海峽兩岸經濟圈”的設想;1993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鄒至莊教授發表專文,提出有五個共同性可以構成海峽兩岸“大中華”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二次討論是199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時空背景的變化,兩岸經貿關係進入結構性變化階段,有必要進行某種制度性安排,討論開始走向操作層面,並進入官方政策選擇視野。其中關於兩岸經濟合作制度性安排設想,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1)以 CEPA為範本進行經濟合作的構想。大陸方面明確提出兩岸可以建立類似 CEPA 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2)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的構想。2005年5月,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發表的會談公報中也提出,“促進兩岸恢復協商後,就建立兩岸貿易便利和自由化(兩岸自由貿易區)等長期、穩定的相關機制問題進行磋商”。(3)建立兩岸共同市場構想。2001年3月台灣前“行政院長”蕭萬長成立了“財團法人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推動其 “兩岸共同市場”構想,試圖最終達成全方位的經濟整合。

   2005年4月“胡連會”國共兩黨達成五項共同願景,其中確立了“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目標。接著,簽署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成為馬英九在2008年競選時的政見。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更正面回應了馬英九呼籲的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的建議,從而使“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經濟合作制度化”的時機成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