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俄衛星相撞 美國承認計算衛星軌道存失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3 11:25:35  


美俄衞星相撞示意圖
 
  類似事故料增 恐掀外交風波

  美國通訊公司Irdium 表示,30日內會安排另一枚在軌道上運行的後備衛星,取代今次被毀的衛星。該通訊公司共有65枚衛星,客戶超過30萬,美國國防部是其中一個最大客戶。國際戰略研究所分析員布魯克斯(Andrew Brooks)指出,事故有地緣政治意義﹕“日後人們會開始問,‘碰撞是故意的嗎?’國際社會要求更大透明度,否則事件可以導致外交風波。”歐盟周四亦呼籲,各國要對太空民用及軍事活動制訂守則。

  京專家促國際訂太空交通法規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表示,太空衛星本該“各走各道,相安無事”,今次發生衛星相撞事件實在罕見,突顯了建立太空交通法規的重要性。他認為事件純屬“偶然”,皆因俄國衛星在太空運行約16年後已經失效,無法進行軌道檢測,加上太空環境的長期作用和演變,終釀事故。

  撞擊影響逾10年

  焦教授說,美俄衛星是在距地球表面790公里的高度相撞,這一高度正是大部分應用衛星(觀測衛星、資源衛星等)所在區域,撞擊產生的大量碎片,令700至800公里高度的應用衛星受撞擊的可能性增加,影響將至少持續逾10年。他表示,碎片飛行速度可達每秒7.8公里,一旦撞到其他衛星,輕則撞出一個坑,重則損毀嚴重。焦教授補充,碎片不會墜入地球,因碎片要經數十年漫長時間才能進入大氣層、在摩擦過程中燒毀。

  現時有數千個衛星在太空運行或停留,太空碎片的數量亦逐年增加,如何避免類似的相撞事故重演?焦維新說,首先要限制碎片繼續增加。他指出,對於700至800公里的低軌道衛星,要在它們行將失效前實施減速,增加它們在大氣層摩擦燒毀的時間;對於3.6萬公里左右的高軌道衛星,要在失效前將其軌道升高至4萬公里左右的“衛星稀少區”,減低撞擊可能性。

  倡各國合作觀測軌道碎片

  另外各國也要對大於10厘米以上的軌道碎片加強觀測,對碎片軌道進行預報,讓其他衛星及時調整方位、避免撞擊。他強調,要做到這點,各國必須聯合起來統一行動,不能各自為政,惟現時國際間尚未有共同協定。焦教授表示,今次事件突顯了建立對各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太空交通法規”的重要性,而要推動法規建立,還需聯合國發揮作用,各太空大國尤其需要負起責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