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交通部國際合作司長透露海軍護航決策由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16 16:31:12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三聯生活周刊日前訪問了交通部官員,就中國海軍護航遠洋船隻的來龍去脈作了詳細報道。文章說,與對外貿易流向一致,經蘇伊士運河前往歐洲、經巴拿馬運河前往美國,是我國遠洋航運的兩條主幹道。亞丁灣正是駛向歐洲的必經之路。交通運輸部水運司副司長張守國告訴本刊記者,2008年世界航運業遭遇了巨大的寒流,表明世界航運運量水平的“波羅的海航運指數”,由去年5月份的11700多點,急降至600多點,國際航線運輸價格直線下降。繞好望角航線日均運價已由20餘萬美元跌至5000美元。

  在此背景之下,護航事件更具深意。配合海軍的護航工作中,交通運輸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局成志領導的部門,擔負了綜合協調,全面參與了整個護航計劃。局成志司長向本刊詳細解說了此次護航的前因後果及一些幕後故事。

            遠洋航運之重

  三聯生活周刊:這次亞丁灣護航,激起了民衆對中國海運的普遍關注。在世界航運格局中,中國占有什麼位置?

  局成志:我們國家現在稱作“海運大國”,目前擁有船舶3300多艘,載重達8488多萬噸,位於世界第4位。我們除了海運,港口發展也很快,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都位於世界第一,並且仍在發展中。交通部規劃到2020年,我國海運建成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大型化、專業化、現代化船隊,運力總規模居世界前列,特別是加強能源、原材料等重點物資的運輸能力。應該說,到“十一五”末期,也就是2010年左右,我國海運船舶運力規模將達到1億載重噸,應該能够到達世界第三的水平。

  三聯生活周刊:海軍派出軍艦為商船護航,反映出國家對航運業的重視。普通民衆怎麼理解航運對國計民生的意義?

  局成志:從經濟上來說,改革開放30年來,對外貿易量激增,我國90%的國際貿易貨物都是依靠海運。

  海運還是我國能源安全的保證。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能源消耗很大,石油進口在2007年底就已近2億噸,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如果不能保證石油、鐵礦石等戰略物資的安全運輸,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運行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日本以貿易立國,海外貿易是國民經濟支柱。日本本國沒有多少資源可供開發,95%以上的石油等資源都依靠海外進口。日本為了保障國家戰略資源的運輸安全,在馬六甲海峽的海運安全建設上投入了1.3億美元,幫助建設航標等基礎設施,還在馬六甲海峽理事會上發揮了管理上的主導作用。

  三聯生活周刊:今年我國的不少船舶也在亞丁灣附近海域頻頻遇襲,吸引了外界對這一水域的關注。亞丁灣對於我國航運業有什麼特殊地理意義?

  局成志:亞丁灣是我們通往歐洲的必經之路。我國和歐洲的貿易量在2007年就已經到達3500多億美元,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與歐盟的貿易90%以上依靠海運。大家選擇的最便利航道就是“亞丁灣—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一線。除了到歐洲,到北非國家的航運當然也是以這條線路為最優。

  在目前激烈的航運競爭和世界金融危機情況下,海運公司首先不可能放棄運載前往歐洲和北非的貿易品;而如果船務公司選擇繞過好望角的航線,要增加3482海裡。通常,從中國走蘇伊士運河航線到歐洲需要18天,而繞過好望角則需要24天。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有效地應對索馬里海盜,還關係到中國航運業是否能够抵禦金融危機的衝擊。如果這些公司遭受嚴重的衝擊,我國的航運地位也就會一下子跌落下來。所以,我說索馬里海盜對於金融危機中的中國海運公司是雪上加霜,而軍艦護航則是雪中送炭。

    中國船的自救與他救

  三聯生活周刊:在航運事件中,遭遇海盜是一個常態嗎?以往我們主要採取什麼方式應對?

  局成志:海盜問題自古有之。在馬六甲海峽和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島嶼,海盜其實一直存在,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總裁魏家福1982年當船長的時候就被海盜劫持過。“中遠”老資格的船長都有像這樣大大小小的和海盜打交道的經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