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鄭毓盛:香港須發展新產業 中央務必出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16 15:09:28  


 
  在產品結構轉營方面,鄭毓盛認為港府一直是“有心乏力”,前進步伐太慢。過往,港府也曾嘗試發展高新、創新產業,例如開發科技園、數碼港等,並提出專才內輸計劃,可惜港府角色不清晰,政策又缺乏協調,最終導致計劃成效甚低,難以發揮作用。他認為政府必須在市場上清晰辨認有潛質的產業,並對其作出相應的配套。當產業得到發展的機會,自然能吸引企業來港投資,專才也會願意來港一展所長。

  可是,為何港府一直停滯不前?鄭毓盛認為當中的關鍵是由於港府在文官制度上存在弱點。他解釋說,香港政府內大部份都是所謂的通才,對高新、創新產業並不熟悉,在推動新產業上缺乏動力。此外,在尋找新產業上,港府的開放態度也不足夠,現在,根本就沒有新產業的代表有機會與政府談話。鄭毓盛表示,在現今的香港,社會組成有所偏差,只存在金融界、地產界和大資本家有機會向政府進行遊說。因此,香港的政策許多時候都是有利他們的,新產業根本“沒門”可訴。

  要解決這問題,鄭毓盛認為非要中央出馬不可,要靠香港自己打破傳統的文官制度根本不可能。過往,港府也曾經嘗試引入非文官與文官合作,但最後發現兩者在磨合上存在了一定問題。因此,中央必須出手,協助香港建立新產業。

  針對香港缺乏新產業代表的聲音,鄭毓盛建議中央應該一方面派智囊團來港協助港府進行產業上的工作,提供意見;另一方面則鼓勵內地大型科技、科研與創新產業機構及企業來港設點,進行相關科研與產業活動。要是香港社會內能有這些代表的聲音與政府溝通、進行遊說,將會加快香港在新產業上的發展步伐。鄭毓盛強調,香港政府是一個較為被動的行政機關,需要社會各階層人士施壓才會提高重視。因此,港府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廣納意見,對不同界別的聲音持更開放的態度。

  對於中國能否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伺機取代美國的國際金融地位,鄭毓盛表示還不是時候。但他認為這次危機將會大大減低美國的一貫獨大及其單邊主義,整個金融體系也不再是由美國一人操控,發展中國家將藉此機會增加在國際經濟上的發言權。雖然中國要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還有一段路也走,但按目前的發展趨勢而言,一切也對中國有利。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百年一遇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