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三通本源在第四通“想得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05 09:30:16  


  中評社香港11月5日電/“三通”這個出現在兩岸間已有三十年的名詞,昨天終於在江丙坤、陳雲林簽字後實現。

  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通航、通郵、通商,這是人貨及訊息的“三通”,而一切的本源皆在“第四通”:兩岸朝野在思想觀念上必須“想得通”!

  其實,二十年前,自蔣經國開放“老兵探親”後,兩岸三通即已啟動;唯海空皆通,卻並未“直航”。昨日簽署,不是為了“通航”,而是為了“直航”。直航之所以蹉跎延遲了二十年,可見兩岸朝野皆有“想不通”之處,但並非“不想通”。

  可通航而不准直航,確有令人想不通處。例如,從台北到北京,命其須在香港中轉;豈不正如自台北到高雄,命其須在澎湖中轉?尤其,九七香港主權轉移後,已成中國領土;情勢遂成了只准“直航”中國的香港,而不准“直航”中國其他城市,尤其令人想不通。這種“想不通”的交通設計,虛耗了驚人的金錢與可怕的時間,違情悖理,究竟是在何處想不通?

  三通真正的發動者是蔣經國,回應人則是鄧小平。蔣經國在解嚴的大架構下,同時也開放了“老兵探親”;於是,在“老兵探親”的名目下,使得觀光貿易皆並駕漸進。蔣經國解嚴,使台灣在政治上不致窒息,開放兩岸交流則使台灣在經濟與兩岸關係上不致窒息;而且,解嚴與交流兩手同時放開,使台灣能以民主體制與大陸交往,亦使大陸須回應台灣的民主體制。

  社論認為,這二十年的激盪翻騰,已使兩岸漸漸“想通了”,直航遂亦順理成章。因此,昨日江陳會的簽署,三通並非最重大的成就,最大的成就應是協議達成所反映的兩岸思維的重大調整與改變。也就是說:“想得通”比“三通”的成就更大! 


    相關專題: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