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日電/一抵達即將於8日拉開奧運會帷幕的中國北京首都機場,就會看到中國的招牌運動員前來迎接。他們是效力於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的小巨人姚明和在2004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欄比賽金牌得主劉翔的展板模型。
朝鮮日報報道,Visa信用卡推出的該宣傳物上打出“2008北京奧運會唯一指定信用卡”的字幕。Visa信用卡和可口可樂、柯達、聯想等都是北京奧運會的官方贊助商。這12家公司在過去4年里,共花費8.66億美元贊助奧運會。時事週刊《經濟學家》最新一期報道說,在純粹以業餘運動精神出發的近代奧運會變成現在這種耗費數十億美元的商業活動的背後存在著日益擴大的“體育全球營銷(Sports Global Business)”活動。
體育贊助事業日趨壯大
全球企業的體育贊助事業規模現在已經可以同新建工廠和收購企業相媲美。企業紛紛投身於體育贊助事業的原因是,沒有比這更能在情感上把人和品牌聯系起來的方式了。另外,和針對非特定多數人的普通廣告不同,體育贊助廣告可以攻克目標群體。企業可以親自舉辦符合自己產品形象的體育賽事。
運動用品公司耐克將於本月底在世界25個城市舉辦耐克賽跑全人類10公里挑戰賽。但是,無論如何,體育贊助事業的兩大重點活動就是世界杯和奧運會,這一點毋庸置疑。
“體育全球化”
體育全球營銷隨着全球化步伐不斷擴大。美國職業棒球隊紐約大都會隊的9名主力選手中,有6名外國人。當今,巴西足球運動員從北歐法羅群島到越南,遍佈世界各地。英超聯賽的20支球隊中,有8支球隊是外國人所有。
媒體工具的發展也壯大了體育贊助市場的規模。得益於電視、網絡、手機等各種媒體工具的不斷發展,不只是賽場內的觀眾,全世界人都可以及時收看到在特定時間和場所舉行的比賽。對於企業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宣傳舞台。北京奧運會將同時面對13億的巨大新興市場和全世界數十億觀眾。
“醜聞”不斷卻未能澆滅體育熱潮
商業化帶來的副作用也非常令人擔憂。隨着金錢獎勵不斷提高,競爭也越加激烈,脫軌的誘惑也越來越大。運動員服用興奮劑和協會腐敗等醜聞不斷曝出。觀眾還會成為賽場動亂等騷亂的主人公。1969年,薩爾瓦多和洪都拉斯甚至爆發了“足球戰爭”。但盡管如此,體育熱潮仍不見消退。《經濟學家》預測說:“人們希望在體育中得到的東西就是脫離日常生活和刺激。觀戰熱情和以此為基礎的體育商業會繼續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