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鳳凰襲台 馬政府執政隊形走出來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28 09:55:35  


  中評社香港7月28日電/《中國時報》今日刊發社論說,有了卡玫基颱風慘痛的教訓在前,這回執政團隊從上到下,皮倒是全都繃緊了!馬“總統”視察時不斷說出重話,“劉揆”更是料敵從寬,直接就將輕度颱風的預測升級為中度颱風,各個地方政府這回也不敢大意,趕忙的清汙泥、購置沙袋應急;已經是眾矢之的的“氣象局”,這回也將風雨預測從每天四次改成八次,姑不論最後這回鳳凰颱風的威力夠不夠強,至少整個執政部門的一個隊形是走出來了!

  馬“總統”在巡視時說的一句話挺有意思:“不要來一個颱風,我們才得到一個教訓,因為我們不是今天才開始懂得治水!”不諱言說,這句話其實一直是我們的疑惑,也是過去幾年我們一直都想問的問題:颱風對台灣人從來不是新生事物,“治水”更是歷任政府從未止歇的工作,回顧往昔的政治領袖,不論藍綠哪位天王,有誰沒有治水的經驗?有誰從政期間沒有勘過災?只不過,不論災區留過多少大人物的足跡,多少年來會釀成的災、該淹過的水,一樁都沒少過。不少肆虐過台灣的著名颱風,不僅被寫進台灣史,甚至都被編進了教科書,為什麼同樣的疑問,年年都要被問一遍?

  社論指出,講實在話,許多問題早已是老問題,真要追究下去根本沒完沒了。譬如過去幾十年,山區的水土保持到底做了多少?土石流行經危險區域的居民都順利遷移了嗎?沿海超抽地下水的問題解決了嗎?河川消除汙泥的工程落實了多少?河川盜採砂石取締的成效究竟如何?相關防洪工程完成了多少?甚至還可以追問一個更大的問題,從十幾年前就在倡議的“國土規畫”政策,到底曾經做過了些什麼?

  前述這些問題,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再問一遍,即過去十數年針對治水究竟編列過多少預算?“中央部門”是誰在負責監督這些預算的執行進度?地方單位又是誰在真正負責落實?有哪些是地方長期反映的需求,“中央”卻從不搭理?有哪些是“中央”早編列了預算,地方卻未見落實?又有哪些是預算確實是執行了,卻是個綁樁的豆腐渣工程?

  只要將前述兩組問題兜在一起,要找出相關問題的癥結,其實並不困難。只不過許多問題都是幾十年所累積的“共業”,要想在短期內一併解決,根本不可能。尤其這幾年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氣候經常出現異常,許多氣流變化所帶來的瞬間雨量,根本就超過了過往的所有經驗法則。因而若僅就這次鳳凰颱風而言,恐怕也只能先談怎麼“防災”,乃至後續的怎麼“救災”了,更根本的治水課題,還是只能訂長期計畫加以解決。

  社論指出,據說馬“總統”與劉“院長”日前曾親訪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當面向他請益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治水。宋楚瑜給了他們什麼明確的建議我們不知道,但有一個問題倒是不能不重視:當年宋楚瑜會在治水上做出政績,關鍵之一即是省府這個團隊處在“中央”與地方各縣市之間,所發揮的統整與協調功能,這個功能在精省之後,等於是完全停擺了。要知道所有需要整治的河川都橫跨數個縣市,主管治水的事權,往往又打散在不同的部門掌理,廢省之後原本只負責政策規畫的經濟部水利署能否站在第一線,承接所有往日省府的功能?地方縣市政府又能分攤多少昔日省府的執行力?在度過這幾次風災之後,是可以好好加以檢視了。

  別的不談了,有一點我們願意給目前執政團隊一點掌聲的是,至少不會再聽到刻意掀起惡鬥的政治語言了!昔日民進黨天王勘災的功課之一,就是努力將水患的責任,全部歸咎給藍營阻擋治水預算,結果救災之外,我們還得另外忍受一堆政治口水,如今這種語言真的少了,藍營首長們不會再將治水不彰的責任全推給舊政府,少了這層政治干擾,或許治水的問題也就變得更為清朗。颱風過後,哪些是短期應急問題,哪些是長期規畫問題,哪些是組織問題,哪些又是執行問題,是可以好好加以面對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