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工程熱物理與能源研究所所長程惠爾認為,中國的載人不會亦步亦趨,走美蘇的老路,而可能會直接建設更有實用價值的太空站。其實,人登上38萬公里遠的月球,比在離地約400公里的近地軌道建空間站,技術難度高多了。美國和蘇聯當年之所以都選擇“先難後易”,是出於冷戰背景下的政治競爭,所以美國成功後,蘇聯馬上失去了登月熱情,以後也沒有第二個國家再登過月球。
今年,中國將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屆時中國太空人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中國的探月和載人航天必然同時讓世界矚目。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航天技術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透露,“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目前,整船進入了綜合測試階段,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已突破眾多關鍵技術。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在去年底前完成了全箭總裝。
德國《柏林日報》在報導中提到,不少西方專家不止一次對中國太空漫步的技術表示懷疑,這將是一個耗資巨大的工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究員尹懷勤介紹說,一般來說,航天服會安裝動力裝置和“安全帶”。人類在地面上行走,靠的是腳與地面的摩擦力,但太空中就不能用這種方法了,要想向前後移動或者向左右旋轉,就得依靠航天服上的動力裝置,這種動力是利用火箭發動機的反推力來實現的。另外,初期進行太空行走,一般都需要“臍帶”來連接飛船和太空人的艙外航天服,防止太空人飄走。
而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太空人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太空人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太空人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對於這些技術,其原理是人所共知的,但涉及到具體的應用,各國的技術都是保密的,而中國在神七上應用的技術也完全是自主知識產權。
據報導,近年在全球進行的衛星發射中,美國和俄羅斯並列第一,中國已經穩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從一些載人航天的具體技術上,已經列入世界第一梯隊。但從整體的技術規模、投資力度等方面衡量,第一梯隊還是美俄兩國,中國與歐洲、日本同屬世界的第二梯隊。
有人對中國的航天技術發展心存戒心,稱中國的太空計劃意在能源,有的甚至將其與軍事行動聯繫起來。連最正常的商業衛星發射也遭到猜忌。歐洲衛星發展機構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的負責人警告說,要警惕中國利用優惠的發射價格,在市場上搞“傾銷”,並建議美歐聯合起來,應對這個“非常、非常重大的問題”。
由於太空探索熱浪越來越呈升溫趨勢,亞洲各國以及歐美各國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新太空計劃。韓國去年11月底公佈了一項名為《宇宙開發專案實施路線圖》的龐大計劃,要於2020年發射首顆月球軌道衛星。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日前宣佈,要在2031年派人登上火星。而印度可能於2015年前後向火星發射無人探測器。德國《南德意志報》則報導,德國的一隻不載人飛船將於2013年登陸月球。
總之,越來越多的國家落力加入世界太空俱樂部的競爭行列,其中既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又是國力進步的有效展示。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大國,必當更上一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