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子帛:互信確立前,別談第三次國共合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27 16:21:17  


 
  筆者認爲,之所以在過往會出現若幹可以理解和不可理喻的“預測不正確”,主要症結點有四:對大陸自身的綜合實力和國際政治影響力缺乏基本的自信;對台灣內部政治發展新的變化缺乏准確的判斷;對台灣主流民意“維持台海和平現狀” 缺乏足够的把握;對中共對台政策始終以和平統一的主軸缺少透徹的理解。而當下的新思維,免不了出現許多异想天開、天馬行空、標新立异,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現象,既有長時期被壓抑的思想情緒能量的釋放,也有捕風捉影、迎合潮流的試探水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固然有廣開言路、集思廣益的正面意義,但也會産生混淆視聽、擾亂視綫、徒生困惑的負面效應。

  所謂的“胡四點”有清晰的“四個決不”表述,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弃;貫徹寄希望于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其他功課或可以不做,但對胡錦濤主政以來所立的對台政策框架和原則缺少必需的解讀,形形色色的新思維就缺乏存在的意義。

沒有把政策研究透

  胡錦濤在台灣問題上的“決不放棄,決不妥協,決不改變”,規定了在其任內處理兩岸關係問題諸多新思維的框架和方向,任何逾越這個既定框架和方向的新思維,都很難被最終接受和吸納。這是現實情況,任何決策過程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也都有其局限性,諸如“第三次國共合作呼之欲出”的觀點甚囂塵上,並不是無因之果。目前形形色色的“新思維”,幾乎忽略了台灣政治生態新的變化,忽視了盡管遭到重大挫敗但仍然固守在野地位的民進黨的存在,忽視了台灣政治社會里,仍然有400萬左右的台灣民衆對馬英九現行的兩岸關係政策心存疑慮,對大陸依然采取排斥態度,仍然贊同台獨分裂主張。

  文章指出,這樣的現實情境之下,第三次國共合作何來呼之欲出?即使付諸實施,也勢必遭遇到更多的阻力和幹擾。這些可以預見的問題,其實早已經呼之欲出,同時也忽視了一個更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兩岸互動終究要觸及和面對雙方定位的問題,終究要面對和觸及所謂“活路外交”何去何從的問題,終究要面對“台灣主體意識認同”以及諸多意識形態領域里相互影響的問題。畢竟,擱置爭議的最大啓示就是可見的一段時期里,雙方無法尋覓爭議的化解之道,甚至于權宜性的妥協方案都還在摸索過程,尤其是在最起碼的互信都還無法確立之前,請別繼續奢談什麽“呼之欲出”。

不能脫離政策思維邏輯

  文章認為,思考大陸的對台政策新思維,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中共對台政策的發展脈絡和思維邏輯,在中國大陸特定的政治生態之下的對台政策新思維,更不能忽略三個重要前提,這就是鄧小平生前强調的“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江澤民在“江八點“彰顯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以及胡錦濤的“以人爲本”施政理念,還有最近在博鰲“胡蕭會”上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共創雙贏”。

  文章說,真正意義上的對台新思維,必須建立在上述三個基本前提下,同時也必須解決兩岸關係“死結”,找到符合兩岸民衆最大利益、符合兩岸“共創雙贏”路徑的方案。目前的形形色色,暫時還看不到這樣的新思維亮點,陸德的觀點更多是重復80年代以降他人的觀點,無法歸入新思維的範疇。正因爲這樣,我們對閻學通教授坦然的公開道歉表示由衷的敬意。沒有承認自己不正確的勇氣,豈能有什麽勞什子的新思維。不說也罷!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