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不能依賴進口武器 國內實力足支持自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2 10:05:45  


 
  回溯以往的曆史,中國對蘇俄武器的兩次大采購浪潮,其實都是在本國軍工水平落後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爲之,其結果都對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起到了快速提升的作用。按照彭德懷的評價,僅抗美援朝戰爭三年間武器的進步,就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90年代中國對俄軍購雖花費不菲,然而按照國際軍界的評論,中國武器的總體水平就此提升了20年,即由長期徘徊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而躍升到80年代的世界水准。

  世間之事往往有一利又會有一弊。一個國家的軍隊若長期依賴購買外國武器,必然會在軍事上受制于人,而且會影響本國軍工科研的投資和産出。何况50年代蘇聯對中國畢竟講點“國際主義”的理想,提供技術較開放且要價爲世界最低。如今俄羅斯軍貿只講國家實利且重在賺錢,中國再想以低成本取得軍工水平大幅躍進已不可能。90年代初,蘇聯瓦解後的經濟“休克療法”造成了俄羅斯軍工企業幾乎無以爲炊的灾難,以往每年有幾百架戰機生産任務的俄羅斯航空業在1997年落到只有7架國內戰機訂單的境地,“蘇霍伊”等大型企業靠向中國出口蘇一27和蘇一30才能給職工發薪金。遇到這一特殊機遇,俄羅斯才能對華出口自己較爲先進的武器,然而當時中國引進技術就不太順利,對俄軍購也影響了國內軍工業自我改善的投入。如國內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建立了世界上規模僅次于美蘇的龐大軍工生産體系,在八九十年代國內軍工企業爲生存被迫把重點轉入“不務正業”地生産冰箱、面包車等民品,解放軍的新裝備反而要靠進口,這使國內軍工企業和科研部門難免有諸多抱怨。

  進入新世紀後,俄羅斯自身境遇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對華軍售。由于俄國內經濟形勢好轉,近兩年來國際上石油價格暴漲,作爲世界最大油氣出口國的俄羅斯錢袋充盈,本國軍費增加使內需武器訂單大增,不再依靠對華出口維系一些重點軍工企業生存。俄方又看到中國對引進武器能很快吸收其技術以提升性能和國際競爭力,對出口的限制又有所增强,尤其堅持只賣成品不售技術,以避免未來市場受到“潜在威脅”。從世界整體水平看,蘇聯瓦解後俄羅斯裝備科研部門因缺乏資金,多數武器的研制仍在“吃老本”,至今出口的戰機、戰艦的總體性能仍基本屬于蘇聯80年代的水平。若是中國的重點武器還立足于向俄羅斯購買,勢必會陷入一個新的停滯期,同美國和西歐的差距又會拉大。

  俄羅斯自18世紀初的彼得大帝時代起,在軍工制造業上就追趕上西歐的水平。斯大林至勃列日涅夫時代又片面地發展重工、軍工,蘇聯民用工業雖嚴重落後,武器研制水平却與美國幷列爲世界前茅。蘇聯瓦解後,俄羅斯作爲“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今軍工科研和生産水平雖已落後于美國,却仍普遍高于中國。在西方至今仍對華實施尖端技術封鎖幷不解除軍售的情况下,中國若能通過科技合作從俄方引進先進技術,對提升自身研制能力不失爲一條捷徑。然而俄人對中國畢竟存有防範之心,幷要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近年雖同意合作却仍不願外傳先進技術。如美國經過十幾年科研和花費720億美元的費用,于2005年終于定型了第四代戰鬥機F一22,這比俄羅斯的“蘇霍伊”、“米格”戰機先進了整整一代。俄羅斯爲急起直追,目前已啓動“第五代戰鬥機”(這是蘇俄獨特的排序,實際相當國際上的第四代)研究計劃,投入數以百億美元計的科研資金却是難事,因而提出願同中國或印度“合作開發”。俄方前一段亮出的條件,却是核心技術開發由其本國科研人員獨立完成,合作投資者擔負少量低檔次研制項目,計劃完成後對成品只有優先購買權和價格優惠。

  面對俄羅斯這種條件,過去未獨立研制過一款新型戰機的印度也感到難以接受。印方起初想通過入股獲得新技術,搞清了俄方底盤後,目前也感到心灰而躊躇起來。對于已獨立研制成國際間堪稱上乘的第三代戰鬥機F一10的中國航空界來說,若參加這樣的合作,無异于當冤大頭。在已經擁有蓬勃日上的航空業的情况下,與其投巨資給別人搞飛機研制而自己最終要買其成品,倒不如自主研發,雖多費些功夫却能鍛煉出本國的科研和生産隊伍。

  如今中俄兩國有著較好的戰略夥伴關系,今後中國還會訂購一些比本國産品水平高的武器,然而關鍵性的裝備决不能依賴他人。中國國防科技界的元老早在80年代就告誡,買來一個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如果解放軍的先進武器要長期靠從俄羅斯進口,國內軍工業要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目標就永遠不能達到。

  經濟激活軍工動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