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調漲基本工資與否 馬政府信心的體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02 10:41:32  


  中評社香港6月2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的經濟預測,將今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上修為百分之四點八,比年初的估計多了近半個百分點,主要是將擴大內需方案的刺激效應預為納入。相對於在公共建設層面的積極投入,新政府對於基本工資的調升卻顯得態度保留,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了與擴大內需政策的矛盾性。基本工資調不調確是兩難,但新政府若一味在舊思維裡打轉,就不太容易找得到適當的答案。

  社論認為,在制度上,基本工資可以是個專業問題;亦即依“勞委會”所訂定的既有調整公式,用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漲幅度及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的提升幅度,就可以決定要不要調。但在實務上,基本工資多年來都是個政治決定,透過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的討論流程,就能以經濟景氣展望、企業競爭力及勞動條件改變,甚至牽動外籍勞工成本等主觀考量,壓過公式計算的結果。因此,原本應是漲漲跌跌的基本工資,十年不動,直到去年才在累積漲幅過大、選舉因素等壓力下,一舉調升百分之九,達到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元,還搭配了補貼部分時薪業者的措施,以降低衝擊。

  就此而言,基本工資的調整與油價凍漲是有些類似的,壓著不漲一次漲,只是延後問題,卻付出了破壞制度、衝擊加大及調適不及等代價,得不償失。有此前車之鑑,在大方向上,新政府不該讓已有制度化調整機制的基本工資,再走上回頭路,仍應定期召集審議委員會,正面面對問題;如果是調整公式不合理、不盡周延,正確的作法應是調整公式、甚或取消公式,另以周全的方式取代,而非以模糊的理由合理化預設的結論,致令勞資雙方持續對峙、耗損。

  社論認為,現下的基本工資爭議,大抵不脫長期以來的範圍:勞方以物價上漲致基本生活成本增加、生產力提升及整體平均工資成長等主張,要求如實反映於基本工資的調整上;資方則以物價飛漲、生產成本增加、景氣能見度不明、國際競爭力下降、去年已調升等理由,反對此時此刻再上調。比較起來,當前基本工資的輿論焦點是波動的物價,但這不只是勞方要面對的問題,也是資方經營上面臨的困擾,大大增加基本工資決策的複雜度;即連被視為勞方代表的“勞委會”都以“時機點很重要”,顯示出對調升基本工資的保留態度。

  “勞委會”對基本工資政策的審慎,應是從務實面出發,考量到一味主張調高基本工資,照顧一百四十餘萬邊際勞工的生活需求,反而可能使得部分企業因不堪勞動成本上升而歇業、關廠,不利勞工就業;因而調漲時機須看經濟情勢變化,要等到全球景氣好轉、企業轉嫁能力增強之時。不過,從積極面思考,調漲基本工資對經濟的總體影響,非僅止於成本增加這一負面因素,也可有正向效應,例如有助於增進民間消費;運用得當,還可提振民間信心,促進預期心理的自我實現,進而擴大內需,而這也正是新政府當前經濟政策的主軸。

  在傳統思考裡,擴大內需主要是指政府運用財政支出,維持一定的國內需求及經濟成長;並因投資效益大於消費,故而多以擴大公共投資為主,代價則是政府支出的加重,目前新政府大致在走這個模式,例如力推愛台十二項建設。不過,經濟情勢是動態的,在不過度影響財政健全下,同樣是運用國家支出擴大內需,不一定只有公共投資的單一選擇,如果提高基本工資的負面影響可獲控制、或得以財政補貼緩和下,亦應是選項之一;反之,當此原物料盤踞高點、通貨膨脹升壓之際,此時擴大公共投資帶來的成本走高、競用資源為通膨助拳的反作用力正在增加,其效益及優先性亦可再評估。此外,新政府要對自己的活力經濟政策有信心,信心是推動的力量,具感染力,甚至是可實現的;基本工資的調漲與否,正一定程度地代表了政府因應經濟挑戰的信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