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31日電/香港媒體評論員邱震海今天在文匯報刊文指出,今天再討論“九二共識”的內涵,抑或再爭論“一中”與“各表”之間的關係,已經意義不大,甚至會使兩岸關係誤入歧途。作者認爲,以文化概念的“中華民族”來替代政治概念的“一中”模糊定義,已是適當時機。全文如下:
國共首次作為執政黨的峰會——“胡吳會”,五月二十八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此次峰會不但確立了國共兩黨以及大陸與馬英九之間的互動基調和框架,而且也預示著未來的兩岸關係有可能出現較以前所有時間都更為積極、大膽的探索,假以時日可能取得有利於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實質性突破。兩岸三地的人們都應該站在中華民族歷史和整體利益的高度,為這一良性互動增添助力而非阻力,同時摒棄所有的保守、傳統思維和立場。
吳伯雄此次訪問大陸,既以國民黨主席的身份,同時也得到馬英九的背書。同時,吳伯雄此行也肩負著一些商談諸如周末包機和陸客赴台等具體議題的責任。
“胡吳會”上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動向,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可能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具有指向性意義:一、不談政府頭銜、不談一中各表,也不談和平統一,雙方共同以中華民族、和平發展、人民福祉把兩岸串連在一起。二、關於台灣同胞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胡錦濤表示,大陸了解台灣同胞在這個問題上的感受;“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已經明確,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討論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胡錦濤表示:“我相信,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通過兩岸進行協商,這些問題會找到解決辦法。”
“一中”概念初衷:拘泥於政治實體
如果說,吳伯雄此行得到馬英九的背書,因而可以被認可為胡錦濤與馬英九首度通過國共作為執政黨的平台進行溝通,亦即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度實質性溝通,那麼“胡吳會”上顯示的上述兩個動向,則在相當程度上回應了馬英九“五二零”就職演說中關於“兩岸人們同屬中華民族”的說法;與過去的“九二共識”相比,“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似乎正在成為兩岸最高領導人互動的最大公約數。
馬英九當選後,筆者曾連續發表評論指出,無論在“一中”原則,還是在未來兩岸的其他互動方面,馬英九和北京都需要更多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思維,才能達成雙方的逐漸接近;不然,若雙方均拘泥於各自的傳統思維模式,對兩岸未來良性互動將於事無補,長此以往反而會加深誤解,錯失機遇。兩岸互動中的某些概念(如“九二共識”)本來是模糊的產物,未來在逐漸清晰的同時,仍應保持一定的模糊色彩。就一中概念而言,過去十五年來,大陸的“一中”概念較之1992年時已有微妙改變,亦即已不再堅持“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拓展到“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換言之,今天大陸的“一中”更接近於擁有共同主權的文化中國概念。相比之下,馬英九原先堅持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反倒顯得更為保守和落伍。
|